浴室沉思(房子和现金流的思考)
现金流对于投资者而言,无疑代表着各种可能。商机稍纵即逝,政策的颁布和泡沫的不期而遇,如果资产被套牢,那就只能看着资本输入或者流出,无能为力。电视剧《好先生》陆远刚开始给甘敬的大别墅就是因为07年的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
一、现象
作为奔三一族,周围的女孩纸已经买房了,有的甚至买了第二套,有的直接还是全款(我能不能回到中学或者小学,重新认识一下她们(。・ω・。))。不可否认,虽然不管是国家一直在做的稳控房价,还是各种科学家一直在鼓吹的泡沫房价,但是房子作为刚需,依然还是当下最为热门的投资手段。
另一个模式,动辄就是几百万或者更多的商业投资模式,在西北这个相对落后的地方,普遍的做法通常还是效仿10年前的煤老板投资房地产的模式,几家亲戚或者朋友一商量,共同签订个合同,一笔上千万的商业投资就定了;承受住风险,几个月内也许就是3-5%的利润。西北因为相对落后,机会反而较多(要不然甘肃天水的房价能飙到5位数),但是前提是体制内有信息源、社会上有人脉或者自上而下的资本输入。
二、浴室沉思
作为自称是千禧年宝宝的我们这一代,不动产Vs现金流,房子车子Vs裸婚,二胎Vs丁克,多元化发展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我洗澡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玩意→_→)。
不动产Vs现金流。特朗普让美国在上半年已经两次加息,年内可能还有两次,然后人民币在过去一周内连续下跌先后突破6.6和6.7。通俗来说,钱包里的钱在迅速贬值,一周前100美元能买650多块钱的东西,现在可以买670多块钱的东西了。
那么,房子、黄金、美元很快就成为了硬通货的首选,至少它们不贬值啊。
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我等p民能想到的,资本大鳄不应该早下手了么?历史上有相似的情况么?有的,而且我们这些千禧年宝宝还都经历过。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在借助科技输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全世界买房买地,好像最后连美国的帝国大厦都买了。然后9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贷款还不上,一下倒退10年以上。
这是国家层面,可能觉得有些遥远,可是从90年到05年甚至更近,仅仅东京就出现了很多几个人合住一间房,然后在市中心放着一套别墅待售的现象(当然,这跟他们危机后紧接着下发的政策也有关系),上行的压力迟早会分散到需要进行支出消费的人身上。说到这,08年前后,我们的上层建筑好像也有过一次4万亿的刺激政策。
这么看的话,还是自己拿着钱包好使,可是它在贬值啊,wtf。
房子车子Vs裸婚。这个在现在这个社会可以感性一点的选择。
房子车子可以带来安全感,也是刚需,最重要的,是未来岳父岳母在考量我时的一些基础加分项。同时,至少在当下,房子是升值的,可以投资;即使一个人,一个loft公寓也是一个小世界,每天的最后归宿。总不能永远住在这种宿舍里吧。
浴室沉思(房子和现金流的思考)裸婚挑战的还是传统文化,因为不啃老,30岁前能买房的人着实不多,可是无论是相亲还是见家长,人家上来一问,房子多大呀,在上海有户口咩呀?blah blah blah,傻眼了。这是一。
另一方面,没有不动产不代表没有住的地方,如果拥有一颗躁动的心脏,十年内在一个城市,下一个十年在另一个城市,或者国外,再加上月光的属性,租房也是一个选项,两个人共同打造一个家,老了以后直接整一个房车,去看看世界,直至尘归尘土归土(说到底,还是教育体制和医保政策在捣乱,国人喜欢存钱或者赚很多很多钱的源动力主要还是孩子和老死之前“也许”会用到的救命钱)。
二胎Vs丁克。这一点是洗头的时候天马行空联想到的,因为国内养孩子是很费钱的。试想,22岁毕业,24岁结婚,25生孩子,28岁还、还是生孩子,然后进入职场黄金期,白天打拼事业,晚上洗尿布,检查作业,孩子上学了要找人、准备钱,上中学了,要寻思着找人、准备钱,扩展技能,钢琴、小提琴、英语、德语、书法、绘画,等等也是这样,工作以后依然还是找人、准备钱,操不完的心呐。然后我们就60了。是不是很紧凑,是不是听起来很可笑,但是体制内的人大部分真的就是这样,还不知道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个什么样呢,孩子都出生了。
我的想法是,如果生孩子,两个最好,相互照顾,一起长大;一个的话,在6个长辈的呵护中成长,然后就跟我们一样,成了社会的半成品。但如果是丁克的话,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现金去实现个人价值,创业失败了无论多晚,都可以重新再来。二者皆可,还是上面提到的,看社会和家庭的包容程度了。
三、小结
可能因为性格的原因,不动产和现金流,我可能更偏向于后者。所谓的现金流,并不是说我有10万,我就牢牢的抱着,或者存个5年定期。而是刚开始提到的各种可能吧,还是用10万举例,仅6月14号一天,投资白银就可以收获2000的收益,这是二季度最大的一次涨幅,是随机的,不能确定的。可是,政策和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为了更犀利的眼光,还是静下心来继续学习好了。
浴室沉思(房子和现金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