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派·以读书为名之好文共读书香澜梦•文八锦

共读《182个花圈》

2025-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烟雨柔0981

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荣耀,也又一个不被理解的执念。

就如毕飞宇的《182个花圈》,荣耀一辈子的祖父,到死都在执着于自己的花圈是否能超过上一任校长。不是祖父攀比,而是执着于证明自己。老祖宗早就把这执念总结到位了:人活一口气!

冬天最难受的就是老人和孩子。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母亲几乎每到深冬时节就会站在门口,看着天空感叹一声。那时候我以为这句话就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了。直到见证长辈的离世,才明白那句话的分量。

读完《182个花圈》,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冬天果真是死亡的季节。树木枯萎、百花凋零,万物归于尘土,连人也不例外。

01.四代人的微妙关系

我的父亲私下说要准备祖父的事了,因为这个冬天特别冷。死和生一样,很难人为干预,谁也不知道哪个时间人就没了。祖父的年龄和身体都呈现油尽灯枯的状态,确实要时刻准备着。

在我眼里,祖父的情况倒是没有那么糟糕,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感情好,我对祖父的乐观一大半来自于情感上的不舍。可是父亲,毕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对于生死有着与我不同的看法,对与祖父,也与我有着天差地别的看法。

祖父看透了生死,但还是挺过了春节,因为终年84和享年85的区别很大,就像我与祖父的关系和祖父与父亲的关系的一样。

今年的气温是三十年来最低,在父亲眼里,这是死亡发出的信号。在我眼里,这是祖父能够创造奇迹的征兆。于是,我冒着巨大的风险,带着年老体衰的祖父去泡澡,满足了一个耄耋老人最后的愿望。

深夜来电,我以为是祖父不行了。没想到赶到祖父那里,他还好好的,责怪我那么冷还带着孩子乱跑。祖父对孙辈的体贴,真是丝丝入扣。哪怕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也不愿意孩子在寒风中奔波。

反观对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祖父似乎总是欲言又止。就连最后弥留之际,遗言也是对我,一个孙子说。父亲虽然退出去了,但处境稍显尴尬。

从我对祖父的态度,到父亲谈起祖父的后事,再到祖父责怪我带着女儿冒着严寒来看他。这就是四代人之间不同的情感流露。

尤其是那个深夜,我带着女儿赶到祖父面前,父亲也在场。四代人就这么聚在一起,我和祖父秉烛长谈,祖父心疼我的女儿。父亲站在一旁,那么多余。足以见得,父亲和祖父这一代有着一道看不见的墙。我对祖父的崇拜,祖父对我的关爱可见一斑。

而祖父与父亲之间的纠葛,确实就像我说的,是祖父身上的一块肿瘤。那么在父亲眼里,祖父又是他身上的什么呢?我想可能是一根刺,随着祖父的死,父亲心头的刺就被拔除了。所以,祖父死后,父亲是“肉笑皮不笑。”

02.祖父出名是因为父亲

人怕出名猪怕状、父凭子贵,在祖父和父亲这里都变了味。祖父出名了,不是因为他那些得意弟子,而是因为他的“不肖子”。

父亲是教师子女,能接受第一手教育资源,是最有机会和实力上大学的人,可是父亲却没有像祖父的那些学生一样光耀门楣。

祖父是物理教师,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挥洒汗水,时间都去哪了呢?都给他的学生了。对于父亲,祖父管教甚少,导致父亲高考落榜。可是祖父的五十七个没有血缘的嫡系弟子却考起了三十一个,在教育界这是值得普天同庆的一件事。可对于一个家庭,父亲作为一位名师的儿子没有考上,这就成了天大的笑话。

人生不能既要又要,顾此就要失彼。祖父和父亲就是这样。父亲的感受和痛苦,祖父看不见,也没有时间和机会看见。于是,亲子关系也就开始发生了质变。

让这场关系彻底质变的就是父亲的任性,父亲模仿祖父的笔记给教育局长写信,要求给自己安排工作。本来以为是天方夜谭,没想到局长居然找到了祖父,用巴结的态度把父亲的诉求完成了。

不得不说,父亲这一手为自己争取到了实利。可是,刚直不阿了半辈子的祖父,哪里肯接受这嗟来之食。他的弟子在他的教育下,都是凭借自身实力飞航腾达。而反观自己的儿子,居然利用父亲的便利谋私利。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祖父的名声里一般是功劳,一般是徇私枉法的侮辱。

对于这样的出名方式,我想祖父是拒绝的,可是亲情上,祖父又无可奈何。父亲在教育局干到了退休,不知道祖父的耻辱有没有随着父亲退休而洗清呢?我想这是无法洗清的吧,所以祖父到死都不愿意跟父亲和解,父亲到祖父死后,才露出真正的笑。两个灵魂都自由了,用死亡换来的自由,多少有点悲壮。

03.祖父的执着

弥留之际,祖父抓住我的手欲言又止。我很清楚,祖父一定还有话要说,一直猜不到。最后,祖父终于鼓起勇气说了,原来祖父在纠结自己死后的花圈数目。我以为他就是想要自己的葬礼热闹一些,追问下才知道,祖父也在较劲。在祖父之前的那位校长,葬礼上获得了182个花圈。祖父也是桃李满天下,自然要比比谁的桃李更多。但是文人风骨使然,他不愿意孙子作假。

做了一辈子严肃的学问,在死亡这件事情上作假,那不是胡闹么。死亡远比学问严肃,祖父到死都那么守规矩、讲原则。说来也好笑,一个讲原则守规矩的人,自己的儿子却没有守规矩讲原则。这成了祖父一生的污点,也成了父亲一生的痛点。

我想祖父心里清楚,他不会得到那么多花圈。因为荣校长不仅没有污点,还倒在了三尺讲台上。而他有一个徇私舞弊的污点,这都是父亲造成的。这是祖父的执着点,其实也是祖父想要被原谅的执着,想要知道人们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就不尊敬他了。他内心不惧怕死亡,而是惧怕死后没有好名声。

他在乎的也不是那182个环圈,而是死后的殊荣。最后,这份殊荣由作为孙子的我来书写。

生命的最后,祖父提及最多的不是对父亲的歉疚,也许真如他所说,在父亲退休那年他就释怀了。他提及最多的是他的学生,每个人的名字他都牢牢记住了,还有名字后面一长串的职务和单位。

对于自己的儿子,他只字未提。祖父的执念令人动容,也令人唏嘘。原本对父亲这个人颇有微词的,现在看来父亲也很可怜。为了一份工作,与老父亲至死不和解。

祖父把爱给了孙辈,孙辈也因为这份爱,为他“请”来了他生前念叨的那些人。不知道这样的方式能不能告慰祖父?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最巧妙的地方就是细节呼应。说祖父死在大年初二就赚了,死在大年三十九亏了。这出细节呼应祖父和父亲的关系,祖父和我的关系。祖父和父亲的关系是亏欠,祖父和我的关系是赚了。还呼应了祖父的医生,在教育界祖父是赚了,在亲子关系上祖父亏了。

故事以冬天开头,以冬天结束,首位呼应,一场轮回也就此结束。春蚕死了,那跟连接亲情的丝终于是断了。父亲那笑,是在为这丝的断而欢呼吗?最后一句诗,因为祖父和父亲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解释。至此,文章打破了常规,升华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