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了这么久,来聊聊复工后的生活吧!
大家好,我是波旁。
上周发过一篇问卷调查,问大家都复工了没有。这周我正常复工了,来回答当初列出的问题,顺便聊聊我的复工生活。
周一清晨,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上午九点半踏上北京地铁六号线。
起床真的是当代青年最痛苦的事情。过年前朋友推给我一个公众号:Kris在路上,号主K叔每天早上4:30起床打卡。我酸酸的回复:大概是年纪大了吧,睡眠少。(K叔对不起)
但实际上我真心羡慕这样自律、睡眠又不那么多的人。每天8个小时,我少睡一分钟整个人都会挂机。
为了增加仪式感,周日晚上我还在微博立了Flag,每天早晨7:30起床微博打卡。结果第一天就失败了,定了四个闹钟,最后一个闹钟响起后——8:30我才爬起来。
其实也可以选择9:00起床,然后忙忙碌碌的洗漱化妆,拎起包就往外跑。可我不想这样。
我希望我的一天是缓慢拉开的,煮一杯咖啡,吃一顿舒适的早餐,有时间清理餐桌和自己。只要早起一小时,做到这些轻而易举。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走到厨房,把咖啡粉装入咖啡机,按动开关。我喜欢在清晨吃一碗面,或者面包。感谢现代科技的发达,让一切都那么便利,面包机按下开关,就可以直接去洗脸了。
这边洗脸刷牙结束,早餐也好了。盛盘上桌,放着喜欢的音乐,坐在餐桌前细嚼慢咽15分钟。
吃完早餐,顺便把盘子洗了。然后回到房间化妆穿衣,不那么匆忙的出门,也就不再害怕落下什么东西,戴好口罩再出门。
宅在家里的日子,微博和朋友圈都在刷地铁里的北欧风。相隔间距一米,是当代人的礼貌。地铁上人的确不多,我在丹麦坐过地铁和小火车,现在的北京地铁,人都没北欧地铁里的一半多。
一路上被测了N次体温,经历重重关卡,终于抵达办公桌。接下来的时间,我被同事问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午吃什么?
现在还没有全面复工,办公室只来了几个人。家里方便的可以自己带便当。不方便或者不想带便当的,其实吃午餐的地儿还蛮多。(看来是时候出一期便当专题了)
只是现在吃饭的心情和年前不一样,大家都是买了就走,然后惴惴不安地吃完。
在东方银座楼下逛了一圈,焦耳食堂、面馆、鸭血粉丝汤、汉拿山都开了,就是没什么人。
便利店也开了,我第一顿午饭就是在711解决的,一份便当和一盒沈大成青团。
沈大成的青团是网红小吃,以前吃过豆沙馅,这次买的蛋黄肉松馅,没想到这么惊艳!
在办公室分给同事,她又屁颠屁颠的下去买了一盒。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过青团的做法。
青草生自土地,古人认为在糯米团中加入青草汁可以帮助抵御寒冷。艾草、小麦草、鼠曲草、青花菜,都常被用来捣碎取汁,做青团。
古代寒食节期间的习俗是不生火,只吃冷食充饥。所以糯米酪、麦酪这类的食物是人们的主食。
我吃的蛋黄肉松馅,小红书里有妹子说太甜了不好吃。我倒觉得真心不错,青团皮软糯清甜,馅料有满满的蛋黄香,配上肉松绵密扎实的口感,一切都恰到好处,一盒四个都被我吃光了。
并决定把青团列入美食Vlog制作行列,一定要自己做一次。
另一顿印象深刻的午餐是西四包子。
西四包子铺原本是老北京西四路口把角处的包子铺,也是很多老北京人的儿时记忆。
据说现在的西四包子老板是老西四人,因为怀念当年包子的味道,重新做起了招牌。经过2018年一整年的包装推广,已经成为网红店。
北京包子有自己的特点,一碗粥或者一碗炒肝儿,再来二两包子,这一餐饭就齐活了。
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多人都来买包子外带。堂食厅里没人,但有不少吃剩下的餐具没收拾,有点挡食欲。看来做餐饮的,关键时刻也不能懈怠。
我是咖啡的忠实爱好者,清晨起床一杯,下午也得来一杯,不然这一天就缺了动力。
商场里的Luckin、喜茶、星巴克和Costa都开了,门口都设了消毒桌和体温测量,点一杯外带就好。
今天是周五,算一算已经复工一周了。这一周的时间过得漫长又短暂。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新闻。偶尔有令人揪心的故事爆出,也会有暖心的新闻出现。心情随着各种消息跌宕起伏。
这次疫情还让很多人陷入了经济危机,那天在群里和朋友聊,万一失业了怎么办?朋友说那有什么办法,反正不是你一个人失业。
好有道理!
毕竟不管生活有多艰难,日子还得过下去。如果改变不了现状,不如先改变自己的心态,用平稳的心情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
我最近做的一点点改变,是用早起倒逼早睡。
给自己立了Flag:每天早晨7:30起床,起床后在微博打卡。说来惭愧,这一周我都是8:00打的卡,今早甚至8:30才起。
不过我会坚持下去的。如果你想加入,也欢迎来我的微博评论区打卡,大家互相督促。
在这个所有人都很艰难的时刻,更需要逆势行走。如果你觉得很痛苦,不妨让自己机械一点。
别再想自己想要什么,去思考自己该做什么。不投入太多情绪,只把事情机械的做完,可以屏蔽掉大多数痛苦。
希望屏幕前的你,可以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