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从遇见你开始
有人说爱情是为了基因的延续才存在的,也有人说爱情只是因为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更有甚者说爱情只是给生理需求穿上了华丽的外衣。不不不,我觉得都不是,至少我看到的不是,我见过母亲在父亲面前柔情似水的样子,也见过父亲看见母亲满心欢喜的样子,这种样子让我无法去怀疑它不是爱情!
我的母亲生在民国初期的一个农村,没有了封建制度却还是有封建的思想。母亲的家族是富农,由于母亲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一直都是叔叔和叔母在照顾母亲。虽然叔叔叔母都不是坏人,但是叔叔一直在外面做事,叔母一个人要照顾那么多孩子,自然会有许多的不公平。比如脏活累活都让母亲那一家姐妹去做,好衣服都会留给自己的孩子穿,所以母亲到了最美好的年龄,却不是最美丽的样子。
父亲家则是从另外一个县城逃荒过来的,随后在母亲家背后那座山的另一面盖了两间土墙房子。父亲家就一块土地,一年都没有什么收成,连饭都吃不饱,从小就靠给别人家放牛来解决温饱,解放后成份定为了贫农。母亲小时候念私塾,父亲就在外面放牛,因为穷人的孩子,平时经常被欺负,也就现在能占点上风。我父亲就老喜欢往课堂里扔小石子儿,可明明是扔向那些欺负他的男孩子,结果每次都扔到母亲身上,这样大家就算认识了。
父亲回忆说,记得新中国的要成立的那年,母亲家摊上了大事儿。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母亲的三叔和四叔是老蒋的警卫员,这事儿立马把母亲这一大家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幸好只有母亲的叔母在家,又带着那么多孩子,叔母写了保证书说是要立马和他们撇清关系,会坚定立场,这才逃过一劫。解放后母亲因为成分不好,后来就没有读书了。父亲家倒是翻了身,凭借在村里读完了高小的基础,还去镇上读了初中,那年父亲18岁,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父亲说真正喜欢母亲就是从读初中开始的,那年母亲14岁。
父亲说在镇上读书的那段时光,是他最快乐的日子。每次放学回来,都会绕路从母亲家门口过,几乎每天都会遇见,但是从来都不打招呼。父亲说,偶尔会碰到母亲被叔母骂,然后一抬头看见父亲,羞得脸通红。后来父亲因为读过初中,有了文化,通过上岗培训,直接就参加工作了,因为工作的地方太远,交通不便,也就很少回来。那时候正赶上知青下乡,母亲喜欢上了一个知青,后来知青要返城了,但是母亲不肯离开这个地方,人家就走了,母亲说后来还通过几年信。父亲就是因为听说了这个事才调回来工作的。回来没多久就给母亲表明了心意,母亲也被打动了。可是淑母却不同意,因为他们家里男丁不够,说是要让父亲入赘当上门女婿,父亲也狡猾,当时答应的好好的,结婚后就反悔了,他们就这样生活在了一起,然后生一个二个三个,最后,生了我。我没有见过他们年轻时的模样,可我见证了他们迈入中年后的点点滴滴,我想他们一定是幸福的。母亲前几年开始出现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症状,一天要做八顿饭,父亲实在没办法了就在厨房门上加了一把锁。母亲打不开门就开始吼我爸:“徐老头儿,你是怕劳资偷你米吗?”父亲就说:“劳资是怕你龟儿把房子点着了!”说着就这样走上去佯装要扇母亲一巴掌,结果手举得老高却轻轻的抚摸在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眼里都是疼爱。
最近老在网络上看到老年人手牵着手过马路,买菜,逛公园的照片,我父亲和母亲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所以对于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没有太多感触,只是有一次开车送他们回家的时候,看着他们牵着手过马路的背影,哭得流满面,不知道是因为亲情还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