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古代文化历史的天空

从刘公岛到林海雪原,一支没有舰船的“海军”走过的光荣路程

2017-07-28  本文已影响219人  钱塘澎湃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的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省泰州市白马庙成立。这一天后来成为人民海军建军纪念日。在这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新生的人民海军作为第一个和第二个徒步方队参加阅兵式。其实,早在五年之前的1944年11月,八路军就拥有了一支番号带有“海军”、却没有装备舰船的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这支没有舰船的“海军”部队远赴东北,在白山黑水间的林海雪原投入艰苦卓绝的剿匪斗争,为新中国的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熟悉的小说《林海雪原》就是以这支部队的战斗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而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的起源则更加传奇——这支队伍原先是抗战期间的一支伪军部队,在1944年11月5日于刘公岛发动武装起义后加入八路军,随后命名为“胶东军区海军支队”。这是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支番号中带有“海军”字样的队伍。

开国大典上的海军方队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对于中国军民来说,这一年确实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虽然日寇在“一号作战”中占领了大片领土,但由于国军在许昌、衡阳、桂林、柳州等地的顽强抵抗和中美航空兵的浴血奋战,日寇在长达八个月的战役期间遭遇了严重的减员。与此同时,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在滇缅印战区东西对进,一路摧城拔寨,接连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从1944年开始进行了一些局部反攻作战,并且在反攻作战的过程中逐渐强化正规战能力。因此,明眼人都看得出,日寇最终战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在看似对日寇俯首帖耳的伪军之中,很多人只是混口饭吃,根本不愿意为日本法西斯卖命,伪海军威海要塞司令部下属的刘公岛练兵营卫兵队少尉队长郑道济就是其中的一人。

郑道济

刘公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曾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海军——北洋舰队成军的地方,也见证了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全军覆没。而在甲午战争爆发的整整50年后,刘公岛又见证了一次中华儿女不屈的鲜血和顽强的灵魂——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发生于1944年11月的刘公岛伪海军起义。

抗战期间,汪伪政府“海军部”在刘公岛设立“威海卫要港司令部”,以鲍一民(此人于1953年被国民党政府处决于台北)为少将/中将司令官。该部设有为伪海军培训人员的练兵营。日寇深知伪军的不可靠性,因而在练兵营中设立了“辅导部”,并利用伪军反动军官对士兵进行残酷的压榨。“辅导部”位于一座居高临下的建筑内,可以俯瞰整个刘公岛,以便于日寇对伪军下层官兵进行监视和控制。

汪伪海军

海军是个技术门槛极高的军种,因而海军人员普遍有较高的文化水平。1944年,“威海卫要港司令部”的练兵营(学兵队)已经开办了九期。不少伪海军官兵原本是因战乱而被迫中断学业的青年学生。尽管他们在日伪法西斯统治的棍棒和刺刀下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还时不时遭遇肉体上的体罚和人格上的侮辱。但是他们深知,中国军民进行的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和为虎作伥的汉奸必然会最后失败。久而久之,在伪海军的下层士兵之中,竟然开始传出《夜半歌声》的旋律:“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一场风暴开始在这座“水牢”之上酝酿。

刘公岛

郑道济出生于1908年,早年就读于葫芦岛航警学校(算得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鲍一民的师弟),毕业后加入国军海军第三舰队。抗战爆发后,弱小的国军海军很快损失殆尽,郑道济转入山东独立旅参加敌后游击战争,后来因故脱离部队,暂时在伪海军中寄人篱下、寻找时机。他有爱国之心,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在“威海卫要港司令部”做到了卫兵队少尉队长,在士兵之中有较高的威望。

刘公岛伪海军起义的另一位重要的组织者是练兵营上士班长连城。他年轻时曾在日寇控制下的旅顺、大连有过谋生经历,对于日寇欺辱我国同胞的行径深恶痛绝。后来因走投无路,被迫在伪海军里混饭吃。但是,他不甘心充当汉奸,时常对手下的士兵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而1944年夏季发生的一次意外事件则加速了武装起义的到来。

1944年春夏之交,威海卫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平日里作恶多端、不顾人民死活的汉奸头子鲍一民突然提出为威海卫民众“求雨”。这年7月3日的求雨祈祷仪式之后,伪军头目们和太太、小姐坐在龙王庙里的大厅看戏班子唱戏,士兵们却端坐在露天的地方,在骄阳下被晒得汗流浃背。此时,鲍一民的老婆对着士兵们破口大骂:“臭当兵的!这股酸臭味哟•••”士兵们听了纷纷怒火中烧。此时,天上突然下起了雷阵雨,士兵们被淋得浑身湿透,会场上骚动起来。鲍一民的老婆见状,骂道:“臭当兵的,沾光看戏还不老老实实看!”鲍家二小姐随即也跟着起哄。士兵们听了顿时怒不可遏气,于是开始集体起哄——台上唱一句,台下就一齐喊声“好”。这场闹剧于是在骚乱中收场。

求雨事件之后的第二天,连城试探性的问了郑道济一句“能不能把队伍拉出去”,郑道济表示同意。后来,连城又找来了自己的故交、同样在伪海军里谋生的毕昆山。于是,一场武装暴动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因此,在随后的七、八、九、十这几个月,以郑道济、连城、毕昆山三人为核心领导成员的暴动骨干架构形成了。这些人大多是上士或中士军衔,职务大多是班长或者交通艇艇长,本身就是练兵营的主要力量。士官们借助一次聚餐,说了些兄弟情谊、互帮互助之类的客套话。当然,在这种时候说这些话,其言下之意是什么,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1944年10月初,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小队突然登上了刘公岛,对练兵营进行搜查。这引起了郑道济的警觉。随后,几名因密谋携枪投奔八路军的伪军士兵被日军押往刘公岛审讯。郑道济、连城等人一面设法统治被捕人员相互串供以拖延时间,另一面也抓紧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准备。幸运的是,看守禁闭室的伪军士兵都很同情被关押的弟兄,在连城、毕昆山等人前去探视时尽行方便,还为连、毕等人通风报信,这成为起义成功的关键。

11月5日,练兵营一部在郑道济、连城、毕昆山等人的率领下(约300人)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分为几个突击队,分别攻击日军“辅导部”、基地司令部和伪军“派遣队”驻地。他们将日军军官和伪军头目处决后,收到感召的“派遣队”官兵也纷纷群起响应。此战仅耗时两个多小时,便将伪海军“威海卫要港司令部”彻底连根拔除,并缴获运输船一艘、交通艇两艘、内火艇(水陆两用坦克)一艘,小钢炮(掷弹筒)三支(含炮弹200余发)、轻机枪5艇、手枪100余把和步枪400余支,以及大批枪弹、粮食和被服。5天后,驻扎龙须岛的伪海军派遣队在中尉队长丛树生的带领下也宣布起义,成为一支抗日武装。

刘公岛伪海军起义部队及其家属约600人在郑道济的带领下,分乘缴获的四艘舰船在11月5日零点从刘公岛出发,趁着夜色躲开了日军舰船和飞机的追杀,驶往刘公岛西部的山东沿岸,于次日下午到达牟平的夏家疃、东场村。郑道济向乡亲们解释道:自己带领的队伍原是刘公岛上的伪军,现已经倒戈,举起抗日的旗帜。随后,郑道济对于村民们提供的饮食表示感谢,并把用缴获的舰船运输的粮食全送给村民们。至7日凌晨,起义部队到达了依山临海的双林前村。为躲避日寇的航空侦察,郑道济命令部队在村南树林里疏散隐蔽,并在村口要道布置了岗哨。他本人和几个士官则暂时栖身于一户偏僻农家,待黄昏后再向西进军。

郑道济等人由于长期身处刘公岛上,因而消息相对闭塞。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处八路军东海军分区的根据地——整个胶东半岛已经基本上被八路军解放。虽然他在刘公岛上告诉过他的手下,暴动出去以后是参加抗战的,所有人员不得欺负老百姓、不得和八路军制造摩擦。但此时一支全副武装的队伍贸然闯入根据地,不能不引起我党我军的警觉。不过,东海军分区发现,这支队伍里没有日军,也没有在沿途烧、杀、抢、掠,不像是来“扫荡”的。而且,这支队伍里还有着不少家眷。随后,东海军分区得到了刘公岛发生了伪海军暴动的消息,遂决定争取郑道济带领的队伍加入八路军。随后,来自刘公岛、龙须岛的两支起义的伪海军部队被统一整编为“第十八集团军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八路军的正式名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由郑道济担任上校支队长(抗战期间,八路军实行与国军相似的职务军衔制度,如:中将师长、少将旅长•••)。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支被冠以“海军”之名的部队就此成立。

郑道济等人在加入八路军之前,向胶东军区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加入八路军以后服从命令听指挥,但不是向八路军缴械投降;第二,海军队伍既不拆散、也不改编;第三、如果八路军以后有舰船,他们还是要当海军。由于海军支队的人员素质较高,且接受过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考虑到这批人员在将来的海军建设中会发挥“种子部队”的作用,因而在抗战后期未将这支部队投入大战之中。鉴于我党我军的性质,胶东军区在海军支队的各级建制中都配备了政工干部,同时从各个部队抽调两三百名“根红苗正”的“老八路”,并将这支部队通过生产劳动进行改造。《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小说主人公、团参谋长少剑波的原型)和他的夫人刘波(小说中的女卫生员小白鸽的原型),以及著名的侦察英雄杨子荣便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海军支队的一员。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改编自《林海雪原》的京剧《智取威虎山》

1945年8月25日,海军支队配合胶东军区主力参加了解放即墨城的战斗。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奉命北上、前往东北作战,随后改番号为“辽东人民自卫军第四纵队第二支队”,再后来又被编入牡丹江军分区。从此,“海军”字样从这支部队的番号中消失了,这支部队里的官兵们也不得不离开了他们本该纵横驰骋的蓝色海洋,投入到林海雪原之间的剿匪战斗之中。从1946年2月至1947年1月,海军支队在多次剿匪战役中浴血奋战、屡建奇功,总共击毙敌军万余人,解放了绥芬河、东宁等地及其周边的大片地区,使得牡丹江成为我军的稳固后方与坚强堡垒,为我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日后中国陆军的头号王牌——有“万岁军”之称的第38集团军的一部分。38军至今仍然下辖有“杨子荣排”之称的侦察排。

杨子荣

海军支队还有一批人员在解放战争期间被改编为海军教导队留守胶东,负责训练海军学员和地方海防武装。在华东军区海军正式成立以前,海军教导队已经为解放军培养出500余名海军骨干。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建立后,170多位当年参加刘公岛起义的官兵从各个陆军部队中调回华东军区海军,实现了他们原本的蓝色梦想。这其中还有个传奇人物——袁甲承。

袁甲承的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赫赫有名,他的曾祖父的鼎鼎大名在中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君正是清末民初的政坛风云人物、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抗战期间,当时还是中学生的袁甲承不甘心在日寇统治下的天津做“顺民”。1943年,17岁的袁甲承偶然间看到一张“中国海军学校招生”的布告,于是想也没想就瞒着家人来到刘公岛。当然,所谓的“中国海军学校”不过是日寇借助汪伪政府的幌子制造的一个骗局。因此,他在1944年11月随着郑道济等人参加了刘公岛起义,成为八路军的一员。随后他又跟随部队参加了东北地区的剿匪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袁甲承被调回华东军区海军,先后担任过“西安”舰舰务长、副舰长、舰长,“开封”舰舰长等职务。

1951年4月,解放军海军向苏联派遣了一批人员学习潜艇,这批人后来成为共和国海军的第一代潜艇兵。这其中,有三位艇长和一位艇政治委员是刘公岛起义官兵。当时,袁甲承已经被任命为三号艇艇长。但是,苏联顾问却对袁甲承的家庭出身提出了疑虑,当翻译用“沙皇”来比喻他的家庭出身时,被苏联顾问亮了政治红灯。因此,他的艇长任命便被取消了。不过,当解放军海军的首批潜艇从苏联回国时,海上护航编队的指挥员就是袁甲承。

1954-55年,从苏联购买的四艘“自豪”级驱逐舰加入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序列,组成第一驱逐舰大队,并分别被命名为“鞍山”号、“抚顺”号、“青岛”号和“太原”号。这四艘驱逐舰便是人民海军成立初期著名的“四大金刚”。其中,“抚顺”舰的舰长便是出自海军支队。

“鞍山”号驱逐舰

1953年2月20日,毛泽东同志视察 “洛阳”舰时,该舰舰长便是前文提到的刘公岛起义组织者之一的丛树生。这次视察还诞生了一条著名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视察海军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刘公岛起义的主要组织者郑道济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过辽南人民自卫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安东军区副司令员和东北军政大学校务科长。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长期任职于大连港务管理局,1988年病逝。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一段筚路蓝缕的艰难路程。从当年徒有“海军”之名到今天具备相当实力、能够同时遂行常规军事行动与战略核打击的现代海上力量,以及成功下水的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这确实是一段充满了苦难的辉煌历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