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专栏输出岛【所有作品】富兰克林践行群作品合集 【周总结】富兰克林践行群

第34周 全球化的悖论 思维导图及知识笔记

2018-10-30  本文已影响1人  荷语微光

思维导图

知识笔记

19世纪下半叶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

我们一说起经济全球化,想到的就是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其实,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曾经出现过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现在的全球化程度还要更高。那时候,也有非常繁荣的全球贸易,你在伦敦和纽约可以轻易地订购世界各国的商品。那时候,全球投资比现在还繁荣,当时实行的是国际金本位制,黄金就是货币,货币就是黄金,拿了一块黄金,在伦敦可以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也可以花,根本不用考虑汇率问题。北美的铁路、南美的基础设施,都是在欧洲融到的资本。那时候,人口还可以自由流动,不需要护照,也不需要签证,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的全球化比现在的全球化程度还要更高。

为什么当时会出现经济全球化呢?这跟我们在20世纪末经历的经济全球化大致有同样的原因。首先,有技术进步的原因。我们现在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技术进步的时代,我们有了电脑,有了手机。但是,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那段时间,才是一个技术进步突然爆发的时代,就像生命进化中的“寒武纪大爆发”一样,各种技术仿佛一夜之间都出现了。那时候出现了电,于是就有了电灯、电话、电报,生产车间出现了电气化改造,还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这些技术进步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远比我们现在沾沾自喜的新技术更大、更深远。

其次,当时也有支持全球化的制度和思想。那时候,英国是世界霸主,也是最支持自由贸易的国家。英国跟法国签订了贸易协定,并在贸易协定中加入了一个叫最惠国待遇的绝妙设计。有了这个最惠国待遇,当你的贸易伙伴和第三国签订了更优惠的关税减让之后,就会自动地适用于你们两国之间的贸易。于是,自由贸易道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立刻地、自动地扩散,所以自由贸易的发展当然会加速了。当时,英格兰银行不仅是英国的央行,还能称得上是全世界的央行。主要的大国,比如英、美、法国的央行行长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社交圈,大家都在一个群里,没事就互相发红包,气氛和谐得不得了,有问题在群里交流一下就解决了。凯恩斯说,这就像一个“交响乐团”。

最后,还有一点非常关键。当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制度,有投票权的公民比例并不高,尤其是普通民众,还没有获得投票机会。这意味着国家的政策可以只考虑国际经济目标,不用关注国内经济目标。如果出现了失业,那是因为工人太懒,如果出现了企业破产,那是因为经济体系本来就需要“自我清理”,如果出现了经济衰退,忍忍也就过去了。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政治体系可以把国际经济目标看得比国内经济目标更重要,那么,经济全球化自然也就有更稳定的基础了。

被人们忽视的经济学先驱。

很多人都知道亚当·斯密是经济学之父,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你可以告诉你的小伙伴,其实,比斯密还要早70多年,就有一位叫亨利·马廷(Henry Martyn)的律师阐述了自由贸易的逻辑,而且比斯密讲得更为深刻。

马廷说,如果有个锯木厂,能够让两个人干原本30个人干的工作,那如果不要这个锯木厂,我们可以多增加28个就业岗位,但这样真的很好吗?这显然是荒谬的。马廷讲到,国际贸易不也是这样的吗?如果生产纺织品,在印度需要的人手比在英国的要少,而英国人却坚持要在本国生产,那不是一样荒谬吗?

马廷用这个案例,生动而形象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和科技进步一样,会带来效率的提高、福利的增加。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赢家,也会有输家,那怎么办呢?经济学家当然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他们会告诉你,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赢家获得的收益比输家受到的损失更多,所以,用赢家的收益减去输家的损失,国际贸易带来的净收益是正的。

怎么甄别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那么,我们怎么甄别,谁是国际贸易中的赢家,谁是输家呢?我给你介绍两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一个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个是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这两个定理是紧密联系的。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之上的。

想要理解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你只需要记住四个字:你行你干。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一起提出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指出,有的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有的产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有的国家资本充裕,有的国家劳动力充裕。如果出现了国际贸易,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最后,我们就会看到,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欧洲的资本充裕,中国的劳动力充裕,于是,欧洲出口的是飞机,中国出口的是服装和玩具。举目四望,我们会到处看到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例子。那些农地广阔而肥沃的国家,往往大量生产与出口粮食,比如巴西、阿根廷;那些矿产丰裕的国家,则大量出口矿产品,比如说像出口铜矿的智利和出口铁矿石的澳大利亚;那些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则大量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比如像提供互联网服务、电脑软件的美国和出口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德国。

理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你就能理解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想要理解斯托尔珀-萨缪尔逊定理,我再教你四个字:你干你赢。也就是说,当出现国际贸易之后,一个国家相对充裕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会获益更多,而相对稀缺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会受到损害。我们还是举例来说吧。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充裕,在中美贸易中,最大的获益者是劳动力,因为中国主要出口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过去20多年内,中国在全球制成品出口中的份额从2%左右蹿升至20%左右。劳动力的平均实际收入在1990年只相当于美国的4%,如今已经达到25%左右。得益于贸易,亿万中国人摆脱了贫困。

与此同时,你能够想象得出来,美国获益最多的是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那些企业,比如波音、微软、苹果,等等。可是,中国的出口也使得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受到影响。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中国的出口竞争,美国经济总体上减少了240万个就业岗位。

为什么新兴市场更喜欢固定汇率制?

那么,为什么新兴市场还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报告显示,在158个发展中国家中,超过60%的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只有不到30%的发展中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处于劣势,不得不选择固定汇率制。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罗德里克的同事,哈佛大学的另一位经济学家里卡多·豪斯曼提出了一种“原罪论”。“原罪论”是说,新兴市场生来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假如有一家泰国企业,想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借钱,它能够借到本国货币,即泰铢吗?不行的,它只能借到美元、日元这些国际货币。可是,它并不需要美元,它要的是泰铢,于是,这就产出了一种“货币错配”,也就是说,你想要的和你能借到的货币不是一种,你不得不借外债。这就很麻烦了。如果泰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泰铢突然贬值了,那么,这家泰国企业的还债压力一下子就会提高,易于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由于这种担心,发展中国家不太敢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只能勉力支撑着固定汇率制。可是,只要新兴经济体仍然坚持固定汇率制,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国际投机者一定会望风而来,发动攻击。

企业海外投资面对的四种风险

我先来泼个冷水。很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都并不成功。究竟有多少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赔钱了呢?这个数字真不好说。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得承认,中国企业大部分跨境并购交易并不是彻底失败了,但也没有实现原定目标。

一个企业到了海外,需要面对的风险来自方方面面。大体来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需要面对四种风险。

第一种风险是宏观的经济风险,比如,你到国外投资,东道国的货币突然大幅度贬值。有的时候,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可能一贬值就是20%、30%,甚至更高。你得挣多少钱,才能弥补这种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啊。属于这一类的风险还有,东道国突然遇到了经济衰退、东道国突然实行了资本管制,等等。

第二种风险是宏观的非经济风险,比如,突然出现了政权的变化。举个例子来说,非洲国家苏丹突然一分为二,出了个南苏丹。再比如,刚刚结束的马来西亚大选,反对党希望联盟获胜,原来以巫统为核心的执政党联盟下台,这就会给中国在当地的投资带来新的变数。属于这一类的风险还包括,东道国突然对外企实行国有化,或是出于所谓国家安全的理由限制外国投资,等等。

第三种风险是微观的经济风险。比如,中国很多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去收购矿山油田,以为遇到了抄底的时候,结果呢,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能源和矿石的价格持续低迷,这些企业就被高位套牢了。再比如,本来以为像中国一样,修高速公路可以通过建收费站收回投资,到了当地,才发现那里的高速公路不是像中国这样全封闭的,上了高速路的车快到收费站就下去了,根本收不到钱。属于这一类的风险还有,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不了解,对当地的市场需求不了解,等等。

第四种风险是微观的非经济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中国企业缺乏应对利益相关方的经验。所谓的利益相关方,就是除了投资者和顾客,一个企业还要跟员工、当地的社区、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搞好关系,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缺少的经验。

何帆老师书籍推荐

丹尼·罗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论》

我们刚刚读完的书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丹尼·罗德里克教授的《全球化的悖论》。我是在1998年去哈佛读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罗德里克教授的研究,当时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从这样的角度研究经济学的。罗德里克教授的研究领域横跨经济学和政治学,他在国际经济学领域贡献最大。他的研究有一个特点:很多观点乍看起来非常另类,甚至有点极端,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他其实持论非常中庸。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我听我的一位好朋友钟伟教授讲,他自己的风格是“用激烈的态度捍卫中庸”。这句话让我忽然有所感悟。用这句话来形容罗德里克不一定贴切。钟伟的性格比较刚烈,他说话从不考虑是不是会得罪别人,但是罗德里克却没有想过要用很激烈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的观点很极端呢?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观点过于极端、过于狭隘,才把一个原本中庸平和的观点视为异端。经济学走到了这一步,应该有更多的反思和纠偏了。

选读

丹尼·罗德里克其他著作

罗德里克教授有几本书写的是对全球化的反思,以及对经济发展政策的反思,在经济学界影响最大。他在1997年就出过一本书,叫《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

关于经济发展的反思,可以参见他的《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One Economics, Many Recipes: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他的另一本书是《经济学规则》。为什么我说他的观点非常中庸呢?你读读这本书就能理解了。《全球化的悖论》这本书有中译本,但质量不算太好,读起来比较费劲,错误较多,在读的时候请你小心。除了出书,罗德里克还有自己的博客,经常对热点问题发表评论,你也可以关注一下。

说到全球化,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反思主流的经济学观点。如果你跟踪经济学的发展,可能会注意到,整个经济学界的观点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学绕了一个大圈,最后又回到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