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 我们为啥总想着完美,却总无意间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零食,即正餐之外的小点心。营养健康的零食,比如水果、蔬菜、酸奶、面包条,这些当然没有什么太大的顾虑。
而另外一部分,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不健康的零食可怎么办?
比如蛋糕、巧克力、薯条、饼干、棒棒糖,含有高糖、高盐、高饱和脂肪,这类零食,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一个有争议性的存在。
书本上会告诉我们,这些不健康的零食要尽可能避免,可是现实中真的可以做到吗?
小时候孩子不懂事,可能藏藏避避也就算了,但是孩子越来越大,出门在外,看到超市里有售,其他孩子们也拿着甜筒,学校里可能还会有生日蛋糕,逢年过节家里还有饼干、糖果等礼物的往来……
对于父母来说,可能“允许”和“控制”度在哪里,就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当教科书上告诉我们零食不健康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出于父母本能的担心,我们担心没有办法给到孩子最完美的成长环境,这种心态我也有。
我发现当我们放下对零食的有色眼镜的时候,和零食的相处反而“自然很多”。
我不需要费尽心思去躲藏,每次拿着零食到家里就生怕孩子看到;我也不需要用尽方法去隐瞒,当孩子好奇询问其他小朋友在吃什么我只能尴尬地转移话题;我更不需要去绞尽脑汁去吓唬孩子,说一些可能自己都知道不大有说服力的“道理”。
我渐渐地发现,即便是家里有零食的存在,但是整体家庭饮食结构并不会因为零食的开放而颠倒。
孩子的饮食问题,并不会因为恐惧和害怕而回归正常线,反而是因为我们全家人重新调整后,开放和平常心的态度,最终让孩子明白,不管是外面的食物,还是家里的食物,都是可选择的范围之一,而这些不同的食物,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
我们依旧会持续重视孩子应该有的饮食健康,从水果、蔬菜、蛋白质,这些营养供给从来没有断档。
而孩子所有的零食总量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他饮食结构中很小的一部分,每天就两块小饼干,偶尔的一片蛋糕,并不会颠覆性地影响他。
和零食相处的过程,我觉得有两个关键点需要提前把握,这都是我这几年的磕磕绊绊的“领悟”。
作为一个曾经很害怕垃圾食品的人,我最后发现的是,孩子的饮食习惯是可以按照比例去衡量整体性的。
一个饮食习惯单一的孩子,出现偏食的几率是很大的,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零食的错。当零食只是占孩子整体饮食比例中很少一部分的时候,能够影响我们孩子健康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与其防堵,不如疏导,让孩子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到饮食和营养健康的整体性,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饮食文化的培育。
一岁半前的孩子,目前主流建议还是不支持引入任何不健康的零食。
但是一岁半之后,在零食时间给孩子准备零食时,我们可以灵活点,给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品类,比如水果、奶酪、胡萝卜条。
但要是孩子有一天真的想吃个冰淇淋或者薯条,这也没什么。因为让孩子养成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整体性的,而不会靠一两片薯条,一两个冰淇淋就打破。
享受食物应该是非常纯粹的享受,我们可以讨论食物的美好,让孩子去思考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和口味,让孩子可以用更平常的心态去看待所有可选择的食物。
但零食不应该是贿赂的手段,不要对孩子说“你如果乖乖听话,就奖励你一个棒棒糖”;也不应该是惩罚的手段,不要对孩子说“你越哭着闹要吃零食,我就越不给你吃零食”,这些都是我们的“有色眼镜”。
孩子要是迷上了零食,不给吃就大哭大闹怎么办,但学习与“欲望”相处,让孩子从零食中习得自控力,也同样重要。
我们可以设定孩子的零食时间,比如上午或者下午,让孩子可以拥有自己零食的选择权。让孩子去选择自己在零食时间里想吃什么,以及如何搭配自己的“零食餐”,是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整体的“度”上来把关,甚至和孩子开展小讨论,如何去看待营养的均衡,如何面对不健康零食;以及如何用健康的零食来丰富整体的营养品类。
其实当我们愿意给孩子选择权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最喜欢的,可能还是我们给孩子做的番茄炒蛋,熬的小米粥,甚至可能是一份简单的煎饺或者新鲜出炉的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