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起来了,你为何反而不幸福了?
有这样两个世界:
在第一个世界里你每月赚5000元,但大多数人只赚2500元。在第二个世界里,你每月可以赚10000元,而其他大多数人每月赚20000元。
假设两个世界的货币购买力相同,你会选择去哪里?是不是像许多人一样选择了前者?
无论穿越到500年前还是500年后,我们都会对科技和医疗领域发生的巨变惊叹不已。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千百年来,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不曾改变。
人们依然深陷贪婪和恐惧中不可自拔;依然被风险、嫉妒等问题困扰;依然高傲自大、目光短浅;依然在追寻幸福生活的秘诀和根本不存在的确定性……
美国畅销书作家摩根·豪泽尔所著的《一如既往》,通过23个蕴含不变法则的人类行为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永恒不变的人性与致富心态,从这些历史经验中,吸取一些永恒的教训,并受益无穷。
作者曾获《纽约时报》颁发的“西德尼奖”,两次获得美国商业编辑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最佳商业写作奖”,两次入围“杰拉尔德·勒布杰出商业和金融新闻奖”,著有《金钱心理学》。
人们都在说幸福,但幸福是什么?却很难说得清。
在作者看来,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选择。
幸福感主要取决于预期。
相较于过去,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人们的预期也提高了。社会发展不但惠及了你,还有你身边的人,而人们习惯于与他人的境况作比较。
自从智人迈出第一步以来,这种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残酷冲动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人们总是通过与身边的人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幸福感。
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说起现在的生活,总会怀念起六、七十年代,虽然那时物资贫乏,远不如现在,但还是觉得那时候好。为什么呢?
财富没有客观标准,一切都是相对的,而且主要与你周围的人有关。通过与他们比较,你很容易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预期,每个人都如此。
那时候,即使工资比现在低,人们也觉得生活不错,因为当时大家的工资都差不多;房子虽小,人们依然觉得住得还行,因为其他人也住在差不多的房子里;哥哥姐姐穿旧的衣服,弟弟妹妹接着穿,因为其他家庭也是这样。
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不大,人们很容易控制自己的预期,不会有太多的社会压力让预期发生改变,让预期超出收入。
所以,在过去的社交圈中,没有谁的生活水平会超出你太多。
如今,社交媒体增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通过社交媒体看到其他人经过加工、夸大或美化了的生活方式。
当你将自己的生活与同龄人比较时,其实你看到的是对方生活的高光时刻,积极的一面被放大,消极的一面被隐藏起来。用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话来说,在社交媒体上,与其说人们在交流,不如说是为彼此表演。
查理·芒格曾指出,驱动世界发展的力量不是贪婪,而是嫉妒。
但嫉妒虽然推动了个人进步,但预期的膨胀速度远远超过现实境况的改善速度,人们的幸福感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作者说,幸福的第一法则是降低预期。
查理·芒格被问及他生活幸福的秘诀时,也说道:生活幸福的第一法则是降低预期。如果总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你注定一生都会痛苦。我们的预期要合理,对好的或坏的结果都要坦然接受。
降低预期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不断提醒自己,财富和幸福是一个等式,一边是你所拥有的,一边是你所期望或需要的。两边同等重要。只顾积累财富而不控制预期,等式就没有意义,尤其是因为控制预期相对容易做到。
其次,要了解预期的规律。我们要努力追求上进,但大多数时候,这都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真正想要的,是要感受现实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所以,预期的一端不仅很重要,相较于改变现状,更能被我们掌控。
这样,幸福就会从一扇你不知道自己没关的门溜进来。
重要的是要记住,如果成功是实现我们想要的东西,那么幸福就是想要我们已经实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