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被缺失的童年,长大后成了谁》NO.1

2020-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者慧心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经历?”。关注和回答的人都很多,点赞最高的大概有几个: “会自然而然的习惯和人保持距离,不会索取也不敢给予。” “恐惧跟人一桌吃饭,所有饭局能推则推,为此失掉很多机会。” “恋爱会很没有安全感、多疑、猜忌,很容易把爱我的人推开。” “自卑、敏感,许多精力用于内耗。” “羞于表达感情,无法与人真正的亲密靠近。”满屏的负能量,却又是如此的扎心。敏锐的人其实更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我们总会去找各种理由、鸡汤,试图麻醉自己,结果是问题依旧,不快乐常有。归根结底,是没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你觉得自己缺爱了,更本质的其实是你的心灵在警示你,它缺乏营养!心理营养 幸福的最底层代码如同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阳光、水等营养一样,人类生命之花的绽放,既需要物质营养保障基本的生命力,更需要被无条件接纳、被重视、被肯定赞美和认同、有学习的榜样……这些心理营养, 也正是我们获得人生快乐幸福的最底层代码。但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幼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人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比如,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重视,没有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人,大都是会去找爱人、配偶来补足这个需求。他们希望得到的爱情, 就是来自对方的无条件接纳。他们期望的是一个对自己的任性、冲动等各种“作闹”的行为非常包容的、温柔的、对自己无微不至关心的、赶不走的、能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而这样的完美对象在现实中是很难存在的。所以这类人的伴侣通常很难满足他们的期望,一些细微的矛盾就可能引发一场大战,这也是很多缺乏心理营养的人婚恋关系很难和谐的原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