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变好的心路历程比喻成了一场“英雄之旅”,经历从“启程”到“启蒙”,再到“回归”这三个阶段。
首先,启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甚至是危险。克服内心的恐惧,选择面对这些挑战,勇敢上路,选择启程迎接这些挑战。
启蒙阶段,要走出舒适区,原来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场了,必须掌握新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这个阶段会遇到一个特别的守护者。这守护者可能是一个令人敬仰的榜样人物,有时候也可能是一本书。
最后,英雄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会把在旅程中学到的东西分享给那些等待出发的人,成为别人旅程中的守护者。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自我转变和自我发现的旅程。
这本书中从行为、思维、关系三个方面,讲述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如何走完“英雄之旅”。
行为是外显的自我,思维是内在的自我,而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很大程度都是在关系中被塑造的。
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运用“小步子原理”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在改变的路上先迈出小小的一步,从最小的体量出发,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
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
有时即使成功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也很容易中途放弃。这时不妨试试换一个环境,我们可以借助“环境场”的力量,把新经验凝固成长久的习惯。
行为的改变需要走出心理舒适区,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思维的改变同样需要用新思维代替旧思维。常见三种典型的思维,分别是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僵固型思维的人身上有很重的想要“证明自己”的包袱,他们的注意力不在怎么把事情做好上,而是会转移到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
应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模仿。他并不真的想要努力,只是希望通过摆出努力的姿势,来满足心里“应该要努力”的想法。
绝对化思维,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是绝对化思维的三种加工方式。一旦采用绝对化的思维,人们就很难看到变化的希望。
如果把思维的转变比喻成一条河流,那么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首先,它得有河流源头和终点的落差产生的张力,这个落差产生的张力就是我们做事时由现实和目标之间差距带来的动力。
其次,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必不可少,河道就是做事的方法;最后,它还得有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这里的源头活水说的是与现实的接触。
控制的两分法就是要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近的思维关注的是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
很多时刻我们对现状不满意,但又无法作出改变,很可能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课题分离”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关键在于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然后把各自的课题做好就可以了。
怎么判断一个课题由谁负责呢?就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在行为的改变中,“小步子原理”帮助我们迈出改变的第一步,“环境场”帮助我们将新经验凝固成长久的习惯;在思维的改变中,“控制的两分法”和“近的思维”帮助我们打破旧的思维;在关系的改变中,“课题分离”帮助我们分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从而减轻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和羁绊。
摘自得到APP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