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却不尽信书的人是幸运的。科幻作家K.J.帕克在《词之道》中借人物之口表明自己的看法——一本书,等于一次施暴行为。
初听,有几分耸人听闻的味道,但细想,至少,一本书是一种尝试、吩咐,是作者试图强加影响,把自己的意志加诸他人,即读者。书写和阅读可以是你情我愿的:我想告诉你一些东西,你也想听我说一些东西。但是事情并不总是这样。它不会直接攻击你,更多的是对你潜移默化,但它仍然是一种侵略行为。
伟大的书籍能改变你,比如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但成为一张任死人们书写的白纸同样是可悲的。可换个角度,如果亚里士多德一去世,他的思想和见闻就灰飞烟灭,这难道不是悲剧吗?当然是,而且悲惨至极、十分浪费。不会每个人都是天才,但通过阅读和理解书本,我们的认知可以脱胎换骨,变得有教养、博学多闻。
因此书,不可以不读,不可以尽信。
《武成》一文记叙了武王伐纣事件,因书稿失传,有伪古文和真古文两个版本。但不论是伪古文的“血流漂杵”,还是真古文的“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都足见战争的惨烈。然而在儒家经典《尚书》如此描述这场朝代的颠覆的时候,身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却提出了异议——“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甚至大胆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当然,以我的观点来看,孟子的反驳也不十分有力,血流漂杵着实夸张,但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暴力和血腥,程度或许不同但却无可避免。
然而这个例子却值得我们警醒。《武成》为经典,尚且存疑,我们读书又该如何自处?尤其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现在,我们有无数的阅读途径,各种微信平台,微博大号,知乎,日志等等,阅读软件更是数不胜数。除却这种碎片式的文字,奇奇怪怪的出版商和他们所出版的书籍同样不见得值得信任和深读。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一味相信让人失去自我,过分存疑则让读书的过程变成了一种负累。
K.J.帕克在《词之道》中以后代人的眼光,讲述了一个法术的创造,湮没,又重现的过程。借助咒语和人皮卷,可以把写作者写作时的意念留存在书里,侵染读者的意志,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当然,这样的咒语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们读书不求甚解,全盘接受,没有批判,那么与有咒语又有何异?读书读到失去原本的自我,无疑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书籍可以通过抄写得到延续,但书写过程不总是完美的,就像作者总是没办法用文字完整的表达自己写作时的想法。这就让书籍在延续、传递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而累积偏差则有可能是致命的。
「词之道 即书者 不可更」,这样的咒语,不存在于世间,也不要让它存在于你的心间。读书而不尽信书,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附:多次没有标注的引用原文 虽然笔者读到的是翻译的版本,但原文语言的表达很新颖,很舒适,难以割舍。所以,不喜轻喷。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