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一个普通女孩,在历史的洪流中力所能及的追求
在战乱,死亡,宗教和文化冲突中度过不羁的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4311520/1456814e8cdeb6a0.jpg)
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能做些什么 ?
当时伊朗的时代背景非常的特殊,宗教信仰,战争一触即发,整个时代背景的混乱,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和平年代,但是纵观历史,这股洪流滚滚向前,一直从未停下来。
1,珍惜我们现在所身处的和平年代,珍惜机会,克服矫情。
书里面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的时期,我还没有出生,但是如果把视线转移到当时的中国,那一年是改革开放的起点,所以现在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平稳发展的第40年,那么相比战乱下的国家,包括现在此时此刻还有很多正处于战乱的国家,我们无论是怎样的童年,都可以说是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和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因为 如果把视线拉长,足够深远,纵观到人类的历史,大部分时间是被瘟疫,战乱和各种自然灾害覆盖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身处的大背景,如果再拉长,远远的看这个时代的话,是放在宇宙137亿年的历史中来看的话,是非常非常短暂和转瞬即逝的。
譬如当下我们无论是和朋友一起过着端午佳节,还是父母,或是像我一样宅在家里码字,这是一种幸运,因为在我们仅有的一生中,此时此刻是和漫长历史中短暂的和平时期重合了,我们生活在的这个年代,我们目前所享有的一切,才有机会办到这件事情,这是一种足够的幸运。所以非常的宝贵,值得好好珍惜。想起之前在朋友圈里,媒体上都掀起的一股关于社会阶层固化,包括了关于清华学区房的讨论,几乎所有的文章里面都是包含着焦虑的。
如果说以史为镜的话,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的是在枪林弹雨,在战乱时代个体还是如何抗争的,再回头来对照我们的生活,我觉得在主人公玛赞和她的父母身上,他们在追求的整个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句话是“死生之外无大事”,就时代背景而言,他们就处在死生之中,反观到我们现在来说的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苦难,如果我们说这个时代也有苦难的话,相比较而言不管是工作压力,升学考试,买房焦虑还是社会阶层的固化也好,但是于我们而言,在当下我们都拥有更多的选择。因为我们一直都能温饱的,幸福的活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4311520/fcf8c5c3aab3fcbd.jpg)
2,珍视具体的拥有,某种东西一旦失去,就会变得不成比例的重要起来,包括人和事。
在这本书里,描写的当时的伊朗环境,不是说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是只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具象来说,现在有什么东西是不被允许的呢?比如说饮酒不被允许,在公众场合中显示出谈恋爱不被允许,在参加典礼的时候男女不能站在一起,甚至家里养猫养狗不允许,听西方的音乐也是不被允许的,化妆也是不被允许的,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其实在很多地方时不被允许的,我们所拥有的这种与身俱来,天然拥有的自由,其实并非是顺理成章,并非是天然的,只是我们足够幸运,在这个地理地带,这个历史时刻所拥有的,所以诊视具体的拥有都是些什么呢?它可能是健康的身体,和平年代等等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是我们从未想过会失去,以为从未失去过的东西。
(插叙:)
晚上刚看完《沙漠之花》,女主华莉丝身为索马里的女人,在三岁时,华莉丝按照索马里习俗就被施以女性割礼。四岁被父亲的朋友强奸,十二岁时父亲为了得到五头骆驼,要将她嫁给六十岁的老叟.......出嫁前夜,在母亲的默许下,她逃跑了,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漂泊,与命运抗争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4311520/76c7979d25cc099a.jpg)
割礼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在特定的地理地带,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着,而我们生活在这个安逸平稳的环境下 是很难想象的,想起之前旧社会时期的缠足,庆幸孙中山先生的对缠足陋习的废除,其实印象中我是见过小脚女人的,太奶奶在世的时候,她就是这样的女人,但印象中太奶奶并不温柔婉约,她说话习惯嗓门大。
形式主义的愚昧在今天依旧存在,要庆幸我们成长的环境相对美好又富足,所以自当珍惜。
如果说玛赞和华莉丝距离我们的生活目前而言有一些遥远,而最近热映的《加勒比海盗5》中的一出场就让人惊艳的光头女巫Golshifteh Farahani,她是不是可以说距离更近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4311520/8317a7b8b2694085.jpg)
Golshifteh Farahani作为电影人,被自己的国家驱逐,却仍然坚持自我,没错,她是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人,反之如果她是在中国呢,那么她必定不用承受这些,不用被自己的祖国驱逐出境,明令禁止不能回家,对她的国家来说她是耻辱,我们无法想象和理解,恨她的人攻击她是荡妇,她是道德败坏,但是爱她的人却知道她有多勇敢。
自由和人权,这两种在我们看来天然就有的事物,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为之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乃至生命。
3,珍视我们仅有的一生。
《我在伊朗长大》书中玛赞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革命使我们倒退了五十年,需要好几代人才能演变过来,生命只有一次,你有责任把它过得丰富精彩。”玛赞的妈妈说:“我很高兴看到你在这儿过得这么安稳,现在,你必须付出努力,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定要争取做到最好。我不管以后你要做什么?即使你成为一个歌舞厅的舞女,在“丽都”跳舞,都比在阴暗的地下室跳舞强。”在这里其实我想说,从之前看过的莎乐美自传,到本书中的玛赞,不得不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至少在这两位传奇女性身上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玛赞在初次去奥地利读书的前夜,外婆给了她这样的忠告:“一生当中,你会碰到许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你的自尊,对自己诚实。”玛赞的外婆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之下,依然保有对美的不懈追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4311520/b4a86347fc1f85cd.jpg)
如上玛赞的家人所述的种种言论,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多人认为的鸡汤文,但我觉得当时在那个大环境之下,玛赞的家人说出来的,就类似于他们认为的真理,也就是她们的信仰!
想到在高中时就有听到过的一句话,有关于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唯一可以为之努力的,是改变生命的宽度,体验最大化的人生。”这些观点和书中玛赞父母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所以人生应该是自由的,淋漓的,饱满的,没有妥协的;没有年龄和时间的束缚,没有你应该或者不应该,你的一切行为和选择都将由你自己来承担,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去改变或者操控你的生活,或者你该怎样走完这一生,所有一切,自己把握,每个人都该是自己的掌舵手,请珍视我们仅有的一生,珍视每一个唯一仅有的当下。
书中还有一个对自由的理解,无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如果你的心灵或是肉体有不能逃脱的地方,都是牢笼。
文末对《我在伊朗长大》这本书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玛赞的这本自传中,她这一生对自由的追寻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仅存于形式上的反叛——初步对自由的领悟——真正的自由。
玛赞本身说“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倡导者,我只是说话大声了一点的人道主义者。”在我看来,这是在东西方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环境的碰撞下,玛赞本人对自由意志的追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4311520/3dd8df62a328f469.jpg)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永远保持自尊,忠于自我”,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全文是漫画版本,文风风趣,是一个很轻松的阅读过程,如果你暂时短期陷入迷茫,是个很不错的读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