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有关互联网

远离朋友圈?既想归隐又放不下

2015-07-10  本文已影响13912人  苏夏
背着人潮走,是优雅也注定是孤独的

我跟很多人一样,每天早晚刷着微信朋友圈。

我们多像一个日夜辛苦批阅奏折的皇帝,分门别类:有的按下不表,有的一带而过,有的随手点赞,有的打个表情,特别重要的斟酌如何评论。

只是没有薪水,没有后宫三千的福利,没有值得后人评说的功绩,但这都不要紧。我们很满足,自我感觉收获了奇门盾术、生活哲理、人生乐趣,赢得了成群结队的友谊。

收获肯定是有的,就沟通的便捷而言,微信做得堪称典范。可是谈到知识的获取,友谊的巩固真的如此之多吗?

不说那些鸡汤、危言耸听的东西,就是真正的知识文章,由于是碎片化的,也是很难跟书本相提并论。

有时会想,如果一年多来,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写公众号文章,而是把更多精力花在外语学习上,可能幸福感更多一些。

再说那些“赞”有多少发自内心,有多少纯属习惯?别人不知道,你自己肯定门清。有些知识也不是朋友圈看一遍就能学会的,美好的友谊更不可能仅靠朋友圈维系。

谁都知道朋友圈那个不是真正完整的我们,这点以前啰嗦过,可以参考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我知道朋友圈那个不是你》

网络方便,但不可全信。说个例子,不怕自黑。有个朋友,以前属于关系不错的。好久不见,只在朋友圈联络,即使点赞,也觉得特别生疏,有时仅靠文字,会觉得对方怎么端起来了,开始装了。以为对方变了,内心很失落。

有次,难得地见了,两人一见面又开始叽叽咋咋,迅速切换为“当年情”模式。一点没有假模假式,完完全全的真情流露(这点在我聚光的小眼下肯定是掩盖不了的)。

那一刻,才真体会到,不是对方变了,而是网络“迷惑”了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们在网络上作假,而是人是一个太复杂的存在,网络上只是我们的一个侧面,一个非常容易误解的面。

所以,我一度特别想逃离朋友圈。

但是,作为一个开了公众号,经常推送文章,厚着脸皮转到朋友圈,还经常求转发的人,总不能自己关了朋友圈不看,让别人转、转、转吧。这不地道,短期可以,长期与内心价值观不符,精神容易错乱。

也想过如果短期关闭很难做到,劝人每天少花点时间还是可以的吧。(这根本不符合一个开公众号的人的利益诉求,但我还是这么倡导,多么大公无私,为自己点赞。。。)

试试看,做到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难。我身边就有几个成功的个案。

刚大学毕业的表妹有次来南京玩,我让她加我微信。谁知,她面露尴尬,“姐,不好意思,我没有开微信?”

什么?我觉得不可思议,她妈(也就是我小姑)还经常在朋友圈给我点个赞,转个鸡汤,20岁的她居然不玩。我需要个理由,确信她不在骗我。

“我觉得上面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同学不是转鸡汤就是转吸引眼球的东西,还有各种卖面膜的,不像正儿八经的营销,我还是不加为好。想联系手机很方便啊!”

好吧,这是个理由。一方面遗憾她错失了一点东西,一方面也为她的定力吃惊。

还有一个,也是我妹(怎么我妹好像都比我有定力,不公平),每年下来顶多发几条朋友圈,常年不见点赞,难得冒泡评论。一旦得到她评论,比得到皇帝宠幸还受宠若惊。

我的公号文章,她朋友都转了,没见她发过一次。不过我也从不为难她,就这定力,颇有“板凳坐得十年冷”之风,我佩服还来不及。

另外一个是大学姐们,朋友们都积极响应号召转发我文章(不好意思,我又这么干了),她一直没反应。我忍不住直接询问,她说,被无聊信息折磨得烦不胜烦,一狠心关了朋友圈了。好吧好吧,看来是我不够关心她,一直没发现。

但是这些人,他们也没见损失什么,反而颈椎病犯得几率比我们少一些。大家要不要一起试试呢?虽然我就像个既想归隐,又放不下的大侠,但是会从少花一点时间开始。

(题图摄影来自网络)

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谢绝盗用不署名,不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