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推送社会热点签约作者文章合集

从“打车”到“打劫”,滴滴一下怎么不能出发了?

2017-01-23  本文已影响735人  慕容随风

曾几何时,网约车成为了出租车革命的新模式,在打车难、打车贵的大背景下,受尽了出租车拒载、绕路、加价的我们看到了一个眼前一亮的东西,只要用一个手机APP就能够轻易的打到车,去我们想去的地方。最近两年,网约车的发展风起云涌,滴滴打车凭借资本、模式等等优势一路风头无两,吞并了快的,拿下了优步,在国内几乎垄断了网约车市场。随着滴滴的一家独大,很多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先是大批的网约车涨价,原先价格低廉,广受欢迎的快车变得越来越贵,打折券完全清零;再是司机的收入和乘客支付分开计算,结果导致两者的差距不断扩大。直到今天,滴滴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

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显著的现象:

现象一:网约车平台,如滴滴打车、神州专车、易到用车等等网约车都存在,在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喊不到车,在平时却是司机多的拉不到活,而到了节假日这个问题更为明显,在中国传统的节假日,基本上是一车难求。

现象二:共享单车,居民区等用车需求量的大的地方找不到车,但是在写字楼等人流量没那么大的地方却单车严重扎堆,甚至有些地方有几百辆单车,有些地方却是三五公里找不到一辆车。

现象三:租房平台,在外做民宿短租的很多,但是不少旅游景点在淡季民宿随处可见,但是在节假日平时做民宿的人却不再经营了,结果导致无地可住。

这三个现象都在共同指向一个根源,无论是出租车、共享单车还是住宿在某种程度上都不是一种能够被市场完全调节的商品,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使用需求的周期性特征。使用共享经济产品的人,并不是像我们其他互联网商品一样存在平衡交易的情况,大多数时候都是存在明显的波峰和波谷,但是共享经济的供给却是正好反着来的,两个的周期存在显著的周期差,你需求最大的时候往往是供给最少的时候,就以网约车为例,笔者的一些开网约车的朋友和笔者说,之前比如说下雨天,或者上下班高峰的时候,网约车平台都会用加大补贴的形式刺激网约车司机增加供给,但是随着平台烧钱力度的降低,这种措施逐渐消失了,一旦没有熨平波峰波谷的针对性措施,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周期性不匹配问题就会非常严重。

二是空间的严重不匹配。使用网约车或者其他共享经济的人往往会发现,在某些地方比如说居民密集区,往往网约车很好打,但是在一些商务区却难觅网约车的影子,这就是因为大量的车主会选择在自己家附近接单,而某些需求量大的商务区或者商业区却是因为容易堵车,成为了谁都不愿意去的盲点。虽然,某些机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这种空间不匹配的盲点却是始终存在的。

三是政策性的制约增大。对于共享经济,在其发展之初由于较为新颖,大部分的政策与规制都不会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其发展的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政策规范就会逐渐出现,虽然政策规范对于市场的良性发展作用很大, 但是在某些方面,却会影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如果规范力度较大的地区,甚至将会大范围的导致符合要求的供给者大幅度减少,最终的结果就是用户体验的断崖式下滑。

共享经济的问题,远不是单纯的增加供给就能够解决问题,需要从根源上寻找到商业模式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滴滴打车”不再是“滴滴打劫”。

(本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和本号联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