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法画不是介绍画种,也不是教人绘画,而是一个展示的场所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博物馆学文化
长春园西洋楼景区最东部的景观是线法画。
“线法画”是我国清代前期出现于宫廷绘画中的一个新的画科,和在清宫供职的外国传教士画家,如郎世宁、艾启蒙等人有关。清代人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记载了他在乾隆年间在北京天主教教堂中,见到的两幅“线法画”。从“饬如也可以入矣,即之即油然壁也”这句可知这两幅画是立体感很强的透视画。
西洋画中的透视画,一般都采用焦点透视法,尤其在绘制建筑物外景、室内陈设时,运用这种方法更为严格,画上的平行线都将按一定的走向和规律消失于画画上或画面以外的某一点,即透视学上所称的“灭点”,在作画起稿的过程中,为使焦点透视准确无误,需要在画面上画出线条或用线拉出线条来,直到现在,有些人在绘制建筑物透视图时还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作画时具有这一特点,所以称作“线法画”。
西洋楼景区“线法画”主景并不是画,而是方河东岸修筑的七道左右对称的墙,墙面上悬挂着西方风景油画。据说,当年乾隆帝站在线法山上,透过相当于镜框的螺狮牌楼,隔着方河欣赏铺在这些墙上的线法画,画面十分清晰,再配合上方河中的倒影,立体感和透视感更强。
这主要是因为这七排墙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越往后间隔的距离越大,前面两排墙之间的距离最短约3.2米,第五、六排之间距离5.1米,第六、七排墙之间的距离达到了16米,整体就像一个大大的“V”字形,从而利用视错觉产生了奇妙的立体感。
相传,当年乾隆为了安慰容妃的思乡之情,让沈园等人绘制了容妃故乡新疆的十景,悬挂在线法墙上。容妃坐在线法山的亭子里,就可以看到线法画上的新疆风光景色,使她感觉仿佛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另外,郎世宁等外国传教士也画了很多欧洲农舍、教堂、风车等景象,悬挂起来会给人一种远隔重洋、欣赏异国风光的意趣。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