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人生十字路口的指南针是什么
今天读的是《精进》中人生的第二个角度——选择。
在读这一章时,我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迷茫了,以前觉得自己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里走才是正确的,所以很需要一个像指南针的标准来做衡量。而现在的我目标明确,眼神专注,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我的人生,而不是别人要我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我有自己的主见去决定我想做的一切,我有详细的计划去实现我的目标,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这个帮助我蜕变的标准就是—以人生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这个标准适用于我们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比如我想要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我希望用治愈我的事物帮助他人,那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花艺咖啡店的主理人。当我的父母让我继续当老师,甚至请了很多亲戚来劝我别辞职时,我就不会动摇我的信念。我才是我人生的负责人,我知道我想做什么,我知道我面对的困难,我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选择辞职,而是我选择了我想要的生活。不是在避难,而是在追逐。
书中作者提到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满意原则是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意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剩余的选项就废弃了。最优选项是要求我们对比所有选项,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
我们用的满意原则,通常是最容易的,是一个最低的标准。而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左右。比如我的大学是一个二三流的大学,大家对自己的要求很低,几乎是顺利毕业就行了,而一流的大学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考验、读博……环境的不同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不同。如果我上的是一流的大学,可能我现在也是一名研究生,但是我上的大学是二三流的,我觉得不挂科就已经很厉害了。我用的就是满意原则,而那些用了最优原则的同学,虽然和我一个学校,但是他们明白最优的选择是放弃大学的玩乐,努力考取名校的研究生,他们用的就是最优原则。
所以,如果你在减少与环境的冲突,这也许是致命的。因为,你本可以用最优原则,就算特立独行却能收获更满意的结果。
那么怎么跳出这样的思维呢?作者教我们“在现有的格局上,向上一步”。
作者提到了四个层次的格局:
1.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2.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3.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4.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能还做不到看天地和众生,但我们可以稍微再往上走一步,能看到更广阔的人生。
那人生目标不会变吗?
当然是可以改变的,就比如以前我的人生目标是教书育人,所以当时我做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可当我发现这个目标可能不再是我追寻的了,我当然可以改变。因为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我们还需要校正我们的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不管你做了那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不是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