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
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个卖麦芽糖的妇人。乳白色的麦芽糖,切成小方块装在白色的食品袋内,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故人一般。欢喜地买了一袋,放在口中,开始回味儿时的味道。
在我的家乡,麦芽糖很有名。它不叫麦芽糖,人们习惯叫麻糖,最为著名的就是孝感麻糖。我小时候见的最多的麦芽糖都是自己家熬的。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要熬糖的。每每冬月底腊月初,大家都开始准备熬糖了。之后大家的话题就是谁家的糖熬得好,谁家的糖又熬丢啦……
熬糖的工序并不复杂,先要选好小麦,浸泡,然后沥水育芽,育芽需要每日洒水,在寒冬腊月里却也不能洒冷水,要用温水。待麦芽长到3-4厘米长度时就把麦芽剁碎待用。选一些糯米,洗净,蒸熟,摊凉,温度接近人体温度时候就把剁碎的麦芽与蒸熟的糯米拌匀,放在密封的木桶里发酵。在寒冬腊月里,需要把木桶用棉絮捂得严严实实的,待其发酵。
将发酵好的糯米与麦芽的混合物取出来,用白色的棉布包起来,有一个专门用来过滤的三脚架,把棉布的四个角系在架子上,然后进行摇啊摇,用桶接住过滤出来的水。这个过程在我的家乡叫“摇包”。将摇出来浑浊的水放到锅里,生火,灶里添上木料,火势渐大,就会看到锅里的水渐渐沸腾,蒸发,一直熬,一直蒸发,慢慢就看到稠状,水由琥珀色渐渐变成淡黄色,浅褐色,深褐色。麦芽糖就熬成了。自己熬的麦芽糖没有经过烘干,就是褐色的液体。
小的时候,一听说熬糖就兴奋。记忆里,我家熬糖都是在半夜完成的,那时候的我年纪小,再兴奋的心情也抵不住瞌睡,所以我没有仔细看过一锅水到底是怎样变成麦芽糖的。
记得一次,家里熬糖,我实在太困没有等到糖熬成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上起来,想吃一口糖就跑进厨屋里,到处找熬好的糖,却怎也没找到,忽然看到,水缸上有一坨褐色的小包,我想那肯定是昨天盛糖时落下的一坨糖吧。想也没想就一口咬上去,结果磕掉了我的门牙。其实那是水缸上的一个疤,可能是烧缸的时候没有做好磨具,掉了一坨泥浆在缸上,就成了那一坨黑色的,就像人的胎记一样的东西。
因为我想吃糖结果把牙磕掉这个事情,后来没少被我的几个姐姐拿来当笑料,笑话了很久。母亲知道后,把熬好的糖拿出来给我尝了一勺,柔软的糖在口中渐渐晕开,那甘甜开始刺激我的味蕾,除了甜,就是甜,甜味悠远绵长,甜到心里,如今每每想起都回味无穷。
现在也有很多的糖类,只是麦芽糖较少见,即外观一模一样,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亦如我口中的那块一样,怎么努力的回味,都找不到曾经的味道了。
找不回来的不仅仅是麦芽糖的的甜味,更是一段无法再回去的岁月。
那时候的天空很蓝,云朵很白,麦芽糖很甜,吃起来安全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