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
读《国榷》,干支纪年容易理解。但是其中还有“某月干支朔”,不知何意。查询网络,知这是干支纪日。
天干地支,有六十个符号(天干:甲乙丙丁之壬癸,共十个符号;地支,子丑寅卯之亥,共12个符号。一一排列,天干六轮,地支5轮后,又回到甲子。10 与 12 最小公倍数为 60)。用来纪年,就是六十年一个轮回。人寿有限,少有人能超过两个甲子。所以用这个纪年,日常使用其实没有问题。
父辈很少问年纪,都是问属相,然后根据属相推算年龄。同一个属相的人,要么同龄,要么年龄相差 12 岁,12 岁的年龄差,根据人的外貌,声音都能作出判断了。这就是为什么父辈问属相就能判断年龄的原因。过去看瞎先生算卦,偶然也有计算错别人年龄的时候(差一两岁),买卦者也不亦为意。因为不知道计算的原理,所以对这现象很是迷惑。中学时,近代历史中,不少时间使用的都是干支纪念,老师少不得为我们讲解何谓干支,如何用来纪年。
中国之历法,现在多有人说为阴历,不准确,应该说为农历。按照历法的分类,按照太阳公转(古人认为是太阳绕地球在白道面上旋转)周期定一年,叫做阳历(现在通用的儒略历就是如此)。按照月亮变化周期定的历法叫阴历(比如现在阿拉伯地区使用的历法,星期也是如此)。阳历好处是可以预测气候变化。阴历每年的月数不固定,但是能准则预测月相的变化。
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古人知道太阳回归为365又1/4天,但是又想要保证每月十五的时候月亮是圆的。月亮的变化周期为 28 天,13 个月相周期,,几乎刚好与公历重合。
但是我们的农历,小月29,大约30天,平均 29.5,, 一年少了11天,三个年少就 33 天,差不多一个月还多,所以第三年,多加一月,这就是农历中的闰月。添加一个月,还是少 3 天,所以不是准确的,每三年加一个月,常常会有三年中间有两个有闰年。过去农村说“三年两头闰,当闰却不闰”,就是说这个情况。
干支纪日,就是某天从甲子日开始计算,然后六十天一个轮回。这样,农历的初一是六十干支中的那一个,定下来后,以后某天的干支(术数家称为日柱)就可以推算了。所以历史中记录“某月干支朔”。
例如朱元璋出生《国榷》记录为:“戊辰(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丁丑生”。再如记录早年抗元事迹:“(天历二年)八月丁丑朔,丙戌蕭縣李二彭,早往趙均用,陷徐州,俱燒香惑衆嗜食人”。“丁丑”(干支中第14)为朔日,即农历初一,九天后为丙戌(干支中第23),所以,李二彭是天历二年八月初十,攻陷徐州的。
所以这样记录,就是因为农历某天用干支记录的时候是变动的。除了记录朔,也有人记录望(十五)。如果是后半月,用望对应的干支来计算,就容易定位。
人的生辰八字,原来我一位年月日时,各二字,和为八字。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样的。至少日不是按干支前 30 个来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