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精英日课

《被讨厌的勇气》1:强人的生活哲学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177人  b4c3eecc1b51
今天开始,我们用几期节目讲一讲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这本书2018年刚出了英文版,中文版则是2015年就有了。可能你已经读过,但是咱们精英日课还是有必要讲。它在中文世界的影响还不够大,而且我认为这个学说对我们特别有用。这是一套强人的生活哲学。

1.哲学

《被讨厌的勇气》说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同辈人,两人经常在一起,后来因为观点不合分道扬镳。

现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基本被主流心理学界抛弃了。与其说弗洛伊德研究的是心理学,还不如说他那是文学。而阿德勒的学说,在我看来也不能叫心理学,应该叫哲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你可以从古希腊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和我们专栏说过的斯多葛主义,到十八世纪的康德,乃至现代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些地方找到阿德勒的影子。我理解阿德勒是把哲学原理具体成了人生指南。

为什么说这是哲学呢?如果是心理学,你得描述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你需要实验验证。但哲学,可以研究人*应该*怎么样。

比如哲学家可以说人要想幸福,应该自立、自强、自由。但是心理学家会问,自立自强自由的人,就真的幸福吗?你如何测量幸福?就拿《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来说,我曾经看过一个研究,说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那些按照这七个习惯去做的人,就比不这么做的人成功。事实上就算有效你也很难测量出来,统计学只能研究大规模的现象。

所以哲学不是科学。但哲学也不等于鸡汤。鸡汤是你听了一两句人生格言觉得有道理就行。而哲学是思辨的产物,你得有一个严密的逻辑,能够经得起推敲和辩论,能站得住脚才行。哲学,值得我们严肃对待。

阿德勒这个学说一般被称为“个体心理学”,在历史上并不受重视,阿德勒的声望远远不如弗洛伊德 —— 而这可能恰恰是因为阿德勒领先于自己的时代。以我之见,他这套学问应该叫“强人的人生哲学”。越是进步社会、越是发达地区、越是强人,就会越认同阿德勒。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讲自由,用罗胖的话叫“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那在这样的社会里,你的人生应该怎么过呢?我觉得阿德勒说的就是这个。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继承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传统,是一本对话录。书中用一个青年和一个哲人之间的对话展现思想,这是一个轻松的写法。咱们换一个逻辑更清晰的写法。

我想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给你推导出来这套生活哲学。

2.人生的三个追求

根据我的理解,阿德勒或者有意识地说明、或者是默认,人生在世有三个追求是不证自明的。这三个追求是哲学推演的出发点,也就是“第一性原理”。这三个追求互相之间有联系,但仍然是三个不同的方向,也可以叫三个“维度”。

第一,人都想要进步。你看到一个好东西和不好的东西,自然就更想要那个好东西。听过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你自己拉小提琴感觉拉的不好,你自然就希望自己也能有高手那样的演奏水平。你现在钱少,自然就想拥有更多的钱。追求进步是人的本能。

想要通过努力让自己进步,这是完全健康的倾向,完全没问题。

但是,如果你不但想进步,而且还专门和别人比,面对高手产生自惭形秽、乃至于自卑的情绪,甚至希望最好别人都不如我,那就是不健康的心态。这个咱们后面再说。

第二,人都追求幸福。这一点你没有异议。但是接下来,什么叫幸福呢?阿德勒有一个断言,说幸福和不幸福的关键点,都在于人际关系。

这里说的人际关系不是谁和谁关系好,你和领导怎么样那种关系,是指广义的、你和整个社会、和其他人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你感到幸福,而一切烦恼的根源也是人际关系。

巴拉巴西在《成功公式》这本书里断言,世俗的成功,是由社会决定的,是“我们”决定你的成功。要这么说的话幸福真的取决于人际关系 —— 特别是,世俗的成功是来自于别人对你的*认可*。

可是世俗成功是我们唯一应该追求的关系吗?成功者毕竟是少数,难道不成功就不幸福吗?阿德勒认为幸福的确取决于关系,但“好关系”,可不等于“别人对你的认可”。

第三,人都追求自由。在我看来,对自由追求到什么程度,这是区分强人和弱者的唯一标准。

如果你认为 自由 = 财务自由,你是个弱者。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上升到康德哲学才能讲明白。我们将会看到,强者和弱者的差别并不在于什么具体的技能,也不是性格上的“强势”,而是气度和勇气。

进步、幸福、自由,人人都想要。弱者的路线,是先实现进步,才能换来幸福,对自由没有特别的要求 —— 也许自由只是幸福感之一,是进步的结果。

阿德勒学说则是一条强人的路线。这条路线要求先要有自由。自由前提下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当你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你就知道人应该怎么处理进步的问题。

要走强人路线,我们还需要一个关键思想。

3.你可以自己选择

这个思想是阿德勒学说的标志性论断。阿德勒认为,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

所谓生活模式也可以叫生活方式,就是你的性格、你的行为规律、你怎么跟人交往,你有一个什么自我定位之类。

阿德勒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这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

咱们举个例子。比如有个人,从小受到父母的虐待,他长大以后性格就很扭曲,以伤害别人为乐,结果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弗洛伊德会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不幸的童年毁了这个人。弗洛伊德这个说法,叫做“决定论”。

那咱们想想,弗洛伊德等于是说,人其实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 你的命运由外界的设定决定。如果你童年不幸,也许你就应该犯罪。一切都是你妈妈的错。

阿德勒不承认这个说法。阿德勒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为他出于某种目的,主动*选择了*这个扭曲的性格。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借口。阿德勒这个说法,叫“目的论”。

第二个例子。比如有个女孩,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脸红,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始终不敢向心仪的男生表白,内心非常痛苦,来找阿德勒做心理咨询。阿德勒会告诉她,爱脸红的毛病是她自己的选择。

为啥呢?因为对这个女孩来说,被别人拒绝,是比脸红更可怕的事情!害怕表白被拒绝,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敢表白,所以才发明了脸红的毛病。这样她就可以说服自己,“我要不是有社交恐惧症就会去表白,就会得到爱情。”

这个社交恐惧症不是假装的,事实上女孩一说话真的脸红 —— 但是,这仍然是她自己的选择。

阿德勒并不否认人有情感,但是他认为人不会真的被自己的什么情感给控制了。人总是战略性地选择某个情感,来达到别的目的。

再举个例子。比如你去餐馆吃饭,服务员失手把菜汤洒在了你裤子上。你大发雷霆,指责服务员。事后你可能还挺后悔,说哎呀我当时好像有点没风度。但是阿德勒会说,发怒是你主动选择的。

为什么要选择发怒呢?因为你想通过发怒,去控制那个服务员。

那你说不可能!当时时间那么短我怎么可能想这些!岸见一郎是这么解释的 ——

比如现在有个妈妈正在怒气冲冲地骂她的女儿。这时候来了个电话,妈妈一看是女儿的小学老师,马上就和颜悦色地和老师说话。五分钟后放下电话,妈妈又接着对女儿发火。这个场景,你不陌生吧?

那好。如果怒气是不可遏制的,那妈妈变脸为什么那么快?她并非是遏制不了怒气。她是把发怒当做控制别人的手段。

有的人说从小性格孤僻,害怕外面的世界,所以不敢出门只能待在家里,这是他的性格悲剧吗?不是。他也知道孤僻的性格不好,但是这个性格对他有利 —— 有了这个性格,他就有了不出门的理由,他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顾。

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他拒绝改变。

那你说,抛弃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目的,主动改变自己的性格,做个阳光正面的强人不是更好吗?是。但是改变生活方式是有风险的。他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人设,别人怎么对他,他有充分的预期。他没有勇气改变。

我们见过险恶环境中长大而性情优雅的强人,也见过家庭条件优越而性格猥琐的弱者。这个世界给了你什么,那是你决定不了的。但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手里的东西,那是你可以决定的。咱们不要学弗洛伊德,不能一有什么问题都是你妈妈的错。心理分析师让你大哭一场又有啥用呢?咱们得学阿德勒,你可以改变自己。

而改变需要勇气。岸见一郎说,阿德勒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没有实验证据,我不敢说一切性格弱点都是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大约可以说,阿德勒的学说是强人的生活哲学。要想成为强人,你首先得是个自由的人,咱们下一讲再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