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语文主题学习100问(25)
25、“四备”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四备”?
“四备”一般指的是“备教材”“备丛书”“备体系”“备策略”。
一、备教材,能够把握教材的整体性
把握教材的整体性,首先是把教材通览一遍,特别是刚刚使用的统编版教材,有些课文是重新编排的,有些课文是作了调整的。不了解课文的编排意图,就不能备好课,更不能上好课。把握教材的整体性,还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的八个单元为例,这里是单元导语,看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第一单元主题为《童年往事》语文要素: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第二单元主题为《名著之旅》语文要素: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2、学习写读后感。第三单元主题为《方块字里探春秋》(综合性学习单元)语文要素:1、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3、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第四单元主题为《爱国精神》语文要素: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描写人物的内心;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第五单元主题为《字里行间众生相》语文要素(习作单元):1、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2、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第六单元主题为《思维的火花》语文要素: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第七单元主题为《异域风情》语文要素:1、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2、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第八单元主题为《幽默与智慧》语文要素:1、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2、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二、备丛书,能够把握丛书的系列性
丛书也是需要通览一遍的,特别是改版后的一些重要栏目。有的文章是在课内阅读的,有些文章则不是。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安排了三个大的板块,一是“经典诵读”,二是“专题阅读”,三是“整本书阅读”。
“专题阅读”直接指向了课内阅读的,所以,“专题阅读”安排了三个栏目,一是“范文阅读”,二是“组文阅读”,三是“自由阅读”。
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为《爱国精神》语文要素: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描写人物的内心;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阅读二《我爱你,中国》安排了九篇文章,分别为《从军行》《书愤》《秦州杂诗二十首》(古诗词)《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铁骑兵》《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三人行》《可爱的中国》。
“组文阅读”安排了三篇文章,分别是《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光荣之死》《“同志……”》。
“自由阅读”安排了五篇文章,分别是《战地佳话》《忆达夫先生》《把牢底坐穿》《黄浦江口》《田间诗两首》。
三、备课型,能够把握阅读的体系性
大量阅读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靠课型系列化来落实。备出以下五种课型基本上就解决了课内阅读的问题。
1、单元预习课。就是把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几篇文章的生字、新词集中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分类、分块儿完成学习目标。
单元预习课需要完成三项任务: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知内容);2、学会生字和新词(学字词);3、找到文章精彩语段(读语段)。
这里介绍几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些方法:(1)段意合并法。把文章的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个一般有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主要内容。(3)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题目稍加扩展充实,可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句直接概括了全文的大意,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识字写字的方法也有一些:一、随文识字;二、归类识字;三、字理识字;四、韵语识字;五、蒙学识字;六、组词识字;七、集中识字;八、注音识字;九、歌诀识字;十、自主识字。
2、精读引领课。精读引领课,也称“直通车”阅读。选择教材中的一篇同主题的“精读课文”作为例子,链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范文阅读”中的一篇或两篇同主题的同类文章进行阅读。通用模式:1+X 。比如:《从军行》(教材)+《从军行》(丛书),前者为“1”,后者为“X”。
3、略读实践课。以教材中的略读课文为例子,链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范文阅读”文章的一种课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比如:《清贫》+《可爱的中国》,《清贫》为教材中的略读课文,而《可爱的中国》就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范文阅读”的文章。
4、组文阅读课。按照统一主题,通过延伸阅读内容,共同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组文阅读”部分。组文阅读课可以认真填写“组文阅读学习单”,按要求完成阅读任务。
比如阅读《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光荣之死》《“同志……”》,可以完成学习单。
组文阅读课上,可以采用以下阅读方式:❶串珠式。按照同一主题、同一语用的要求,阅读三篇或三篇以上文章的阅读方式。❷链接式。以某一篇文章为例子,链接阅读同类文章的阅读方式。❸对比式。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同时出示在阅读目标之内,对于同一主题、同一语用,通过一目了然的比较阅读,形成共识的阅读方式。❹详略式。详略式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精讲精彩语段,略讲其他部分的一种阅读方式。❺批注式。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阅读方法。
5、自由阅读课。在文章中“泡泡语”的提示下,自主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自由阅读”部分。通过拓展阅读,形成全阅读。比如:“自由阅读”中《战地佳话》《忆达夫先生》《把牢底坐穿》《黄浦江口》《田间诗两首》。自由阅读也可以通过完成学习单的方式进行。
四、备策略,能够把握阅读重点
单元导语是指每个单元的导学目标,它安排在了每个单元的主页上。单元导语第一标明了本单元在教科书中的顺序,第二指明了宽泛的人文主题,第三指出了明确的语文要素。在本单元,导语是“纲”,课文是“目”,处理好“导语”与“课文”的关系,就能纲举目张。可见,解读单元导语非常重要。
1、了解单元导语
❶单元导语指向了阅读的长度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思路是这样的: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这是《教师教师用书》中的阐述,最直接、最简洁的呈现方式还是解读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它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于一个单元教材而言,它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和学习导航的重要功能。因此,正确解读单元导语,无疑是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准确设定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对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需要解读“导语”,明晰意图;读透“导语”,把握方向;用好“导语”,实现意图。
❷单元导语指向了阅读的宽度
单元导语提纲挈领,文字虽然不多,但涵盖的信息量却很大。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关键信息合理有效地分解到每一篇课文中。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加强阅读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能够明得白,想得通,学得会,用得好。
2、建构阅读体系
❶在语文要素与阅读文本之间建构阅读体系
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内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实践。
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三篇精读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不是一次呈现,而是分别安排在一篇略读课文之前。三个阅读体系分别是:《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为精读课,《清贫》为略读课。我们可以分别在每一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之后,再链接阅读一篇或两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同主题的文章等,使得阅读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❷在语文要素与课后习题(或提示语)之间实施策略阅读
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分解到每一篇课文,具体落实到课后的每一道思考题,这是一种策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单元导语与课后习题的相互联系,做到相互照应。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爱国精神》,语文要素: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描写人物的内心;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❸在两个相应的阅读体系中,实施策略阅读。
第一个阅读体系,以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描写人物的内心为主,实施的阅读策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精读课,课后习题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清贫》为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要求: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士兵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再和同学们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多次对话值得关注,走向了读讲结合。
第二个阅读体系,以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为主。《军神》为精读课,课后习题4: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学生通过讲故事,主要学习(渗透)“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习作”要求:他_____了。实现了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