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宜早,治法各异——《黄帝内经》如是说(第216-222句)

2024-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韦志学写作

2024年11月14日,第40天读《黄帝内经》第216句-222句。

第216句【原文】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

意思:

黄帝说:好。病有内外相互影响的该如何治疗?岐伯说:从内部影响到外部的,调理内部;从外部影响到内部的,治疗外部。

由内部影响到外部而病邪盛于外部的,先调理内部再治疗外部;由外部影响到内部而病邪盛于内部的,先治疗外部再调理内部。内外没有什么关系的,就治疗其主病。

第217句【原文】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灵枢•五色》

意思:

病生于五脏的,应当先治其脏后治其腑,如果与此治疗方法相反,病不但不会好,反而还会加重。

病生于六腑的,应当先治其腑后治其脏,如果与此治疗方法相反,病也会加重。

第218句【 原文】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灵枢 •师传》

意思:

春夏季节,应该先治外在的“标”,后治内在的“本”。

秋冬季节,应该先治内在的“本”,后治外在的“标”。

    论治宜早,治法各异

第219句【原文】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灵枢•官能》

意思:

医术高明的医生,善于察觉病人细微的气脉变化,在疾病处于萌芽状态时就予以治疗。

医术平庸低下的医生就只能等到疾病成形,有了明显的症状时才知道怎样进行治疗,从而造成了病人身体的衰败。

第220句【原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意思:

圣人不会等病发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未发之前就实施干预。这就如同治理国家一样,不等祸乱发生了再去治理,而是趁它尚未发生就及时调解。

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祸乱已经产生再去治理,这都如同渴了才挖井,开始打仗了才制造兵器,不是太迟了吗?

第221句【原文】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目,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素问•移精变气论》

意思:

中古的医生治病,当疾病一发生就赶快治疗,先用十天汤液疗法,以祛除“八风”“五痹”之类的病;假如十天还不痊愈,再拿草药治疗。医生能够准确地掌握病情,认清病情的主次、标本,并施以恰当的治疗方法,病邪就自然被征服了。

后世的医生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不会根据四时和自然的变化而灵活地采取诊治措施,不懂得阴阳色脉,当然也不能辨别出病情的顺逆,等疾病都已形成了,才想用微针在外部施治,用汤液从内部攻邪。

那些医术平庸、粗枝大叶的医生们,不知道沟时已晚,还以为可以治疗呢,所以治疗的结果常常是因药成病,旧病还未痊愈,新病又添上了。

第222句【原文】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

久病不愈,病邪留于体内,就会向内深入并进一步演化,直至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程度,这时,即便是良医,也无能为力了。

所以阳气蓄积不行,阻隔不通,病可致死。应当及时泻去其邪热之气,以便阳气畅通;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为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不免病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