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想简友广场散文

“幸福感”是怎么来的

2022-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延平延微

一个富人正在沙滩上享受明媚灿烂的阳光。

此时,他身边躺着一个一文不名的年轻流浪汉。富人对这个年轻的流浪汉说:“年轻人,你应该到外面的世界去努力奋斗啊。”

流浪汉问:“我为什么要去努力奋斗呢?”

富人说:“努力奋斗后,你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啊。”

流浪汉又问:“拥有那么多财富又为什么呢?”

富人说:“拥有更多的财富,你才能到海边度假,享受这里的阳光和沙滩啊。”

流浪汉反问道:“那么,你认为我现在正在做什么呢?”

如果你问富人和年轻流浪汉关于幸福的问题,他们给你的答案应该会有很大差别。那么,关于“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作答呢?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幸福的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这里的效用指的是人消费某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而欲望是指对某一物品效用的需要程度。

在效用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欲望越高,幸福程度就越低。相反,在欲望相同的情况下,效用越高,幸福程度则越高。

想要获得幸福感有两个方法,第一就是要降低欲望,第二则是要提高效用。

因此,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懂得适时调整欲望,使效用最大化,从而增加幸福感。

比如,当你拿到1万元工资的时候,你期望可以用工资给自己买一辆10万元的汽车。套用幸福公式,用1除以10,你的幸福感只有0.1。如果你期望用工资给自己买一套1000元的衣服,用10000除以1000,你的幸福感就是10。所以说,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最好不要让欲望影响你的生活。

人的欲望不仅仅包括物质方面的,还包括情感、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效用,也就是说人需要满足的欲望是多方面的,马斯洛曾经进过人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地方需要满足的欲望不同。对贫穷的人来说,物质财富给他所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所以金钱能给他带来幸福感;而对于失恋的人来说,恋人带来的效用就非常大,就是给他家财万贯,也不如恋人回到他身边。所以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幸福感是非常主观的。

当然,经济状况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对幸福程度确实起着一定作用。一般而言,经济状况越好,人的幸福感也越强。

调查发现,那些生活在富足国家的人们比那些生活在贫穷国家的人们更幸福,收入与幸福是相辅相成的,在那些贫困国家,收入的增加会提高人们的主观福祉水平。原因在于那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所有社会指标基本上都更为积极:富足的国家享受更多更高质量的食品,更清洁的饮水,更高更普及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服务及更健康的寿命等。

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80多倍,但他们的幸福水平却刚好一样,而且这两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指数都比法国、日本这两个收入更高的国家还要高很多。

据研究发现,当收入到达某种极限水平之后,收入对幸福有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效应。就象美国人拥有的财富比欧洲人多,但幸福指数却没有欧洲人高,冰岛人非常严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存,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却是世界上最高的。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年轻人总是认为物质决定幸福。但事实上,财富只是实现幸福的一种手段,而大量的财富未必就能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北京统计局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用横轴表示财富,纵轴表示幸福,当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急剧上升。达到4000元之后,幸福感的增量进入一个缓坡。当收入在5000-7000元时,幸福感最强。自此之后,随着财富增加,幸福感基本上也没什么明显变化了。

卡尼曼教授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关心幸福本身,因为人们的终极目标是幸福生活,而不是拥有更多金钱,不是财富的最大化,而是幸福的最大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