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承认,有些事真不是努力就可以
1.
有一个好玩的现象:只要一说「做成一件事和天赋没什么关系」,就有人跳出来拿英语举反例。
学英语,真的是一个大面积社会性学习失败案例。不少朋友会发现:
每天背 100 个单词、读 10 页书、练 1 小时听力、对着镜子练口语,这么努力,这么久,水平也没见怎么提高;
一测词汇量一万几,听力还是不明白,文章还是读不懂;
用了所谓的高级词汇,也没把握自己用准了,甚至压根没想过这个问题。反正网盘资料里说这么用能加分……
说的最溜的还只是 hello,hi,how are you;
……
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比例嘛。于是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是语言天赋的问题。
这些人或许曾经也相信过「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发现,自己被生活欺骗了。于是不由得以过来人的语气感慨一句:
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的啊。
2.
《刻意练习》一书中提过一些有趣的数据:
作者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观察30名小提琴学生,尽管柏林艺术大学已经是顶尖的学校,这些优秀的学生里又可以分为一般、优异和最杰出,每个等级各选了10名学生。
表现一般的学生,18岁之前在小提琴上的平均训练时间是3420小时,优异的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而最杰出的那一批,平均练习时间是7401小时。
作者同时还采访了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和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中的中年小提琴家,他们是世界上最顶尖的一批艺术家,他们在18岁之前花在练琴上的时间平均为7336个小时。
此外,作者还调查了不同级别的芭蕾舞演员的练习时间。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舞蹈演员达到某种程度的熟练水平所需的时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并且,舞蹈演员在20岁之前的平均练习时间超过了1万小时。
有意思的是,这些优秀的学生都没有提及「天赋」,却一致认为,提高演奏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付出艰辛劳动。同时,他们都表示,提高水平很难,并且他们也不喜欢为提高水平而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都说,自己之所以全神贯注地投入密集训练,是因为他们发现,只有这样练习才能提高水平。
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什么捷径,能够让学生几乎不需要怎么练习,就能达到所谓的「神童水平」。也就是说,能不能习得一项技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天生的资质无关,甚至和动机也无关。
它只和「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努力」有关。
3.
就拿学英语这件事来说:
花了很大的力气背单词,有意地去使用的有几个?
每天大声练习20次发音,错误的有几次,意识到了吗?
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各种表达核查过吗?核查的方式正确吗?
……
低水平地重复做一件事,是很难带来进步的。如果你想把飞镖投准,只是反复大力投掷是不会进步的,你需要花时间尽可能去复制你投掷成功的那个动作,才能提高。
《刻意练习》的作者回忆起年轻时学高尔夫球的事:
教练问:你在做什么?
作者:我在为参加锦标赛练习球技。
教练:不,你不是在练习。我一直在看你,你只是在击球而已。
当时的作者没能将刻意练习和无意的练习区分开,刻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弥补缺陷和实现改进。这才是努力的正确方向。
「不是努力就可以」,这句话确实……是对的。方向错了,越努力,越绝望。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了。
4.
小提琴学生和芭蕾舞演员的例子已经能充分说明练习时间的长短至关重要。它甚至陈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
哪怕处于顶尖,都还不到拼天赋的时候。
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事实上,只要花上100个小时左右,你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那么为什么还要持续付出更大的努力呢?
如果一万小时定律有某个方面是对的,那就在于,已经成为专家的那些人,在这个领域上已经付出了恐怕不止一万个小时,也就是说,你与之相比较或者竞争的那些人已经花了这么长时间了。
但是这里要纠正一个错误观点:
如果付出足够长时间去做某件事,就会变得更擅长。
如果你完全以相同的方式,简单的重复做一件事情,你不会变得更擅长,甚至还可能会走下坡路。当你不断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这件事就会变成肌肉记忆——你得肌肉形成条件反射,不需要动脑子就能自动完成这件事。这时,大脑会满足于现状,停止思考,也就停止进步了。
当你付出了较长的时间,用一定的方法去学一项技能,却没有明显进步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这个方法可能有问题,应该主动思考,及时转变。
5.
提到「努力」,你也许想到的是「埋头苦干」、「悬梁刺股」……总之这些意象都是苦哈哈的。人有一种主动规避痛苦的心理——如果大脑认为「做这件事会不舒服」,它就不会主动指导人去做了。
如果你赋予「努力」苦哈哈的意味,你就会发现,你的付出感会很强,做什么都辛苦。
可事实上,那些成语不过是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努力」的本质,才没有这么激烈呢。如果你了解了努力的本质,你会发现,「努力」不过是一种动作的描述,本身并没有多么遥不可及。
我们在之前聊「坚强」的时候说过,灌输进脑子的概念,不可以随意。因为每个人的操作系统正是由一个个灌输进脑子的概念组成的。概念越清晰,你就越有可能知道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让脑子清醒的概念,应该是这样的:
只描述事情本身,而不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评价。
努力就是:
单位时间内投入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去行动。
在过去,大家是手写笔记,写了总比不写的进步要大,现在,大家读书时会大段大段地复制粘贴到电子笔记本,就很少再去看、去整理了。似乎大家也都在忙着找网盘求分享,却不愿意踏踏实实把资料看完。有多少人下载了无数本电子书,但真正看过又有多少呢?李笑来说过一句话:
电子设备的便利只是为了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践行上,而不是让我们在工具本身上投入太多注意力。
6.
「努力」与「行动」的区别在于:
单位时间内投入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
一个调查试验就能让你明白其中的区别:
无论是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他们在上完课之后,都会感到更放松,精力更充沛。
但是只有业余歌手会表示在上完课之后感到格外欢欣鼓舞。他们觉得在课上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歌声去表达关爱并且享受唱歌纯粹的愉悦。
可是对于专业歌手而言,在课堂上,他们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声音技巧、呼吸控制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这样的专注对他们来说没有乐趣可言。
「努力」要求我们足够专注。如果你在走神或者很放松,并且只是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7.
有句流行的鸡汤叫「努力到无能为力……」当你把努力理解为投入精力去行动,你还会觉得有「努力到无能为力」这么说法吗?在吃喝拉撒睡都正常的情况下丧失了精力和行动能力,是要走到生命尽头了吗?
你我都知道「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积累的足够多了就会有大改观。那为什么还会觉得「努力了这么久也没有成效,我可能天生不适合做这件事」,然后放弃?
人的大脑是会被欺骗的,所以一些错误的理念要坚决摒弃:
我不是很有创造力的人;
我无法跟人正常沟通;
我数学不好;
我只能做到这样了;
……
因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帮助自己大幅提高,所以一旦有了「我不行」、「我不能」、「我本来就不是……」这一类的想法否定了「人是会发展的」这一事实,应该及时从脑子里剔除,甚至要给自己树一面红旗作为警告。
有人会说「道理是这样,可是……」这是一种可怕的自我封闭,听不进外界的声音,只相信自己敢相信的。
所谓「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懂得」却不践行,等于没懂。「没懂」等于无法正确操作,如何过好这一生。
读完这篇文章,希望你能明白,在学习这件事上,只要方向正确,没有什么是努个力不能解决的,如果有,努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