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写作
对啊,多么纯粹的表白~~“害怕写作”是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子平老先生最先提出来的一个观念,也是他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著作之一。黄老认为,写作就是克服害怕,为此,我莫不双手赞同。于是,鸣金击鼓,有了叩问内心写点东西的冲动。
前不久,X君突然告我说闲来无事看了我以前写的东西,感触颇深,觉得好像看到了从前的自己。我当时讶然。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真的已经N久不写东西,除了上研期间因为不可控因素要完成一坨又一坨大大小小的论文,那时候觉得这种“高大上”的所谓“学术”类研究性文章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文字刻板不能信马由缰,刻意追求严谨,多了生搬硬套,不免晦涩难懂。所以,我虽然主修方向是写作(实际是汉语应用写作,偏公文方向),但是久而久之,我却厌烦了写东西,偶尔看看别人的文字,但自己从来不会苦哈哈地敲键盘玩弄一番。因为我害怕受专业限制中毒太深,写出来的东西一板一眼,暮气横秋,万一没有酸到别人,自己先吐了,那才是对大龄“文艺女青年”这个光荣称号最大的亵渎。所以,X君突然这么说,居然让我想起了很多以前的事情。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书,那时候好读书,不求甚解,不能理解也罢,就是一行行读字。90年代末的九年义务教育,学习条件虽不及现在,但我自认为还是比现在好太多,尤其是课本。那时候一到开学就会发很多书,我看没看自己的就不知道了,就记得看了好多哥哥姐姐用过的课本,语文书,历史书等等,书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是怎么一个人爬到小窑里的一米多高的瓮盖上看书的情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后来,再大一点,看了很多很多童话故事书,但是自己从来没买过一本,都是小伙伴之间相互传阅。大概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看哥哥姐姐每周带回来的《当代中学生》,32K,三四十页,那是直到现在对我影响最早也是最大的“教材”,好多人物故事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每页下边的寄语也是丰富了整个孩童时期,“笔友”就是从那时候开始。
小学的时候我作文写得并不好,但是初中发生了两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其一是有次作文让写亲人,我记得自己写的是“我的父亲”,但是那会儿还是一毛孩子,对父母的理解与体会并不多,所以根本写不出什么高深的玩意儿来。估计全班同学会高度一致地认为写作文的目的纯粹就是为了糊弄老师,完成作业,那些说出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的鬼话纯属语文老师自己编出来的。所以,那时候的作文基本靠抄,而且是不同作文书之间来回抄,这样才不会被老师发现,说到这点,以前抄过别人作文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可是,问题来了,我抄了一句不该抄的话,然后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深情“安抚”了一顿。那句伟大的且刻骨铭心的句子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不知道初一的时候我是愚笨根本就不能理解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是我只顾着照别人作文抄而压根儿就没看自己都写了什么,反正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以为我是“孤儿”(姐姐我父母健在呀……)。犹记得李老师给我的评语是“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学习,才是对父母最大的报恩,相信他们九泉有知……”(真的哭死……)之后,我发誓,以后抄别人作文一定要讲究技巧。
不知道跟那次“作文事故”有没有关系,反正直到初中毕业班主任一直对我很好,我后来也不知不觉爱上了写作文,再后来我的作文常常会被老师拿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现在想来,的确是语文老师这样一个很小的举动,却鼓舞了我这样一个懵懂期的少年。那时候觉得语文课是美好的,文字是可以给人力量的。初三的时候,学校要派一个同学随同校长和其他老师参加县区组织的一个有关身残志坚青年的英雄事迹报告会,要求是听完报告回来写稿以便全校号召学习。我们班主任赵老师找到我,我当时极不情愿且百般不自信地去了,回来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题目就是《完美的缺陷》,我现在还记得那是我记事以来写得最好的一次,可惜时隔多年那个笔记本早已丢失。初中三年,参加过几次征文比赛,获奖的证书老爸至今依然为我收藏着,但那时候那种老师一激发写作的力量就喷薄而出的感觉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那时候稚嫩的文字我至今怀念。
很难理解我这样的一个文科生,上高中的时候语文差到了极点。我记性不太好,好多东西浅尝辄止,印象中那些要求背诵的古文段落我能完整背下来的没几个。可是话又说回来,我脑子不好,但是我性格叛逆啊。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就是2007年高考我以作文脱题而忍辱负重地参加了随后浩浩荡荡的复读大军。记得那年陕西省高考题还用的是全国卷1,当年的话题作文是一块西瓜皮滑倒了一个小朋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想到了“独立”,而我却奇葩地在大谈特谈“道德”,那会儿大搞和谐社会,我在考场用正义质问是谁把那西瓜皮扔到了地上,……可是我这样的奇葩毕竟还是少数,犹记得那年带着忐忑被同学裹挟着去找老朱估分,说出我的作文侧重点,老朱气得说,“……我就害怕你写偏了,结果你还真……”,毕竟还是班主任比较了解我。那年60分的作文我得了25,150的语文卷子我考了94。第二年的复读,我以作文58的成绩赢回了尊严,但是对于话题作文的古板与限制至今讳莫如深。
大学的时候,我并不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没拿过一次奖学金,没有像别人一样争先恐后地参加那么多社团,甚至连专业最基本的方正4.0排版我都至今都不能很好地掌握。不知道是不感兴趣,还是跟射手座的人天生狂放不羁爱自由有关,抑或是我本身就不思进取,我做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却无法将它们在求职简历上一一展示出来。那时候我唯一如获至宝的一句话却是在张老头的课上不经意之间得来的,他说要有所学,学有所用,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写作的习惯。因为我当时是编辑出版学,可能跟专业要求有关,我直到现在还有喜欢在本上记录我看到的比较有意思的话语,偶尔翻翻,居然能清晰地想起来当时在干什么,以及怎样的心情。有次学校图书馆在征稿,我糊里糊涂写了,一周后老师给我打电话叫我去领稿费,那种心情简直无以名状。再后来,我成了他们的忠实“粉丝”,并开始扩大范围给社团的刊物投稿。2011年参加山东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之后,被一位校刊老师赏识,后来她找我要拷走我以前写的东西,并让我以后给他们多投稿,但那会儿我即将毕业。2012年毕业离开的时候,我没有人性地卖掉了4年来所有的专业书,但是却一本不落地带走了我厚厚的读书笔记,还有四年来写的所有的东西,以及考研笔记。再后来,我去深圳复试的时候带着他们,去找文职类的工作时带着它们,去长春复试的时候带着它们,直到现在,我终于不再带着那些稚嫩的“小情调”到处显摆招摇,但它们依然陪伴着我。
从上研到现在工作,我很少写东西,但尤其是通过文字表露内心的那种,可能没时间,可能更多地是出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我恐惧一连上wifi别人就能管窥你的生活过得是否丰富,毕竟我连自己目标的1/2都没达到。虽然我成天会在微信里喋喋不休,但是毕竟肤浅,有时候越是看似热闹的东西越是难以抵达内心的高度。但是这么多年来,我非常感谢那些曾教过我并给我启发的语文老师,职业规划里虽然并没有要靠文字生活,但是如果身体和内心能在文字里得到释放,那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韩寒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写什么样的文。几年前读到这句话时觉得无比正确,甚至顾影自怜地认为他简直就是讲给我听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天我却笃定地认为,你不只是你的文,你的人生远比这宽广。长久以来敏感于文字,却虚荣地恐惧于文字会“出卖”我,传达一些不该传递的东西,但是与X君闲谈之后,我也在思考我到底会什么,还能自力更生做点什么。酝酿良久之后,重拾话题,追寻内心的节奏,我相信文字是有灵性的,我说的,你都懂。
来“简书”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是本性使然,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才需要勇气。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于是,我来了。where are you?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