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情

2020-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在水一方_4a92

      爱情是什么?有人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眼神足以读懂对方的心。有人说爱情是年轻时的激情,年老时的相伴相守。还有人说爱情是琴瑟和鸣,比翼双飞。爱情中的人们是幸福的,美满的,让人羡慕的。父母的爱情就是让我羡慕的。

      其实父母是相亲认识的,是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的那种。到现在,他们即将进入金婚,五十年来,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几乎没有红过脸,只有为数极少的两三次争吵罢了,与“即使再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100次想离婚的念头,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是大相径庭的。五十年来,他们几乎没有红过脸,我们家那块市里颁发的“五好家庭”荣誉奖牌可以最好的见证。

      也许就是缘分,妈妈两次介绍相亲都是父亲,第一次是春华正茂时,妈妈虽娇小玲珑,可五官清秀,眉眼间尽显智慧和贤淑。母亲看不上长得有些老的父亲。便不了了之。第二次是母亲刚刚遭受了感情的打击,没有心思进入下一段。那时媒婆说父亲来了,母亲躺在床上,朝媒婆摆摆手,叫父亲回去。第二天,父亲没来,媒婆来了,交给母亲一封长达10页的信。至于信的内容,母亲没有说了,母亲深深地感动了。同意了和父亲交往。让媒婆告诉父亲,没想到父亲就杵在门外,听到消息,立马走了进来。母亲突然发现,父亲那张脸也没那么显老了。

    父母结婚后,一个在城里工作,一个在乡下厂里上班。于是父亲每周两次从城里骑单车往返。有一次,父亲下班后气喘吁吁地刚到母亲的厂门口,就听到母亲好友的声音:世桥,满子(我妈的小名,因为她是老幺。)到城里去了。父亲二话不说,调转车头就往城里赶。来回3个多小时的车程,父亲毫无怨言。晚上九点多,母亲好友家便响起了“咚咚咚”的敲门声。

由于父亲颇有些文学底子,便从汽车队调到教育系统。四中,二中都可以。母亲在船湾乡下,想父亲去船湾中学,父亲想想母亲带着孩子在乡下,也不容易。就从城里调到了船湾乡下。那时学校都要值班守夜,父亲便等到夜深人静时,将东西塞进被褥里,装作有人睡在里面,每晚雷打不动地骑车赶回家,只为山冲里有一盏灯一直为父亲亮着。

    79年,我出生不久,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府倡导大家做节育手术。父亲考虑母亲身子弱,自己平时体力活做得少一些,就说让他去做接扎手术,当时全乡就两个男同志做结扎手术,父亲就是其中一个。在我看来,现在众多男子说的“我爱你”哪里比得上父亲那一句“让我去”啊?“让我去”,包含着对自己女人的疼惜,包含着对自己女人的宠爱,是实实在在的爱到深处的体现啊。

     虽说做了手术,该干的体力活父亲一点也不含糊。一下班回来,就会担,挑,除了做饭,手工,父亲不做,其他的无所不能。凡事遇到重一点的体力活,父亲总是叮嘱母亲:“你不要做,太重了,等我下班回来再挑过去。”父亲担着粪桶,母亲背着锄头,我们两个小的拿着菜秧的镜头总是会不由浮现在眼前。

      父亲对母亲的爱如山,是深沉的,是疼惜的。那母亲对父亲的爱则是水,是细致的,包容的。父亲是个爱岗敬业的人,下班后忙完农活,父亲便坐在案前忙着进修,忙着备课。母亲便想着晚上熬夜太辛苦,给父亲买了面粉,磨了炒得香喷喷的黄豆,黑豆,拌着自家种的芝麻。冲上一碗,既饱肚子,又解了馋。母亲怕父亲偷懒,不冲着吃,父亲伏案看书,母亲便在一旁做手工,等到夜深时,便冲好端给父亲。

      父亲做事认真,但近乎迂腐,又容易相信人。一次,父亲出门在外被卖沙发的人忽悠得买下一对沙发,刚买回来第二天,一个胖大叔来到我家,父亲忙招呼客人坐我家的新沙发,不料只听见“吱嘎”一声,脚断了,沙发塌了下来。大家看着塌下的沙发,都大笑起来。胖大叔也好,说是一只好沙发放着也单调,索性将另一只也坐烂算了。没想到还真戏说成真,就这样,一对花了当时一个月工资买下的沙发,仅仅一天也就寿终正寝了。父亲不敢看母亲,想着平时节俭的母亲还不知发多大的脾气呢。没想到母亲很平静:“坏都坏了,再说有什么用啊。下次千万记得买大件还是要去正规商店,过路的商贩质量难得有保障。”

       早几年,父亲得了心梗,自己并不知道,只觉得心发慌,不舒服,想去床上睡会,母亲见他脸色苍白,便不让他睡觉,骂着他去了医院。结果没想到医院不久,父亲便休克了。母亲拿着房产证,哭诉着求医生一定要治好父亲的病,卖掉房子也要治好病。好在现在医学发达,父亲的命算是捡回来了。不过从此不能提重物,散步也最多半小时。从此每次买菜都是母亲提东西,决不让父亲提半点。遇到下坡,下台阶,母亲总是搀扶着父亲小心翼翼地走下去。父亲总是向我们“抱怨”道:你妈呀,每次都像押犯人一样,把我拽得紧紧的,我都动弹不了。说是抱怨,带着笑的语气,透着被宠的眼神,这明明是向我们炫耀幸福嘛。

       这就是父母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激情四射,只有相濡以沫,只有相互包容,相依相伴。他们的爱情,是我最羡慕的模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