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1174)北京后海纳兰性德生平展

2024-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岩磊简书

    上接《北京宋庆龄故居》。

    在北京后海的“宋庆龄故居”里,我见其南楼中正举办“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生平展”,颇感意外,进去后方得知宋庆龄故居最初是纳兰明珠府邸的西花园。明珠是满洲正黄旗人,其根正苗红,精明能干,在清康熙帝执政期间屡立大功,因此不断得到提拔,官居正一品的武英殿大学士,权倾朝野。

    1655年,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出生,被一家人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受宠,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并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纳兰性德也不负众望,他学业精进,18岁中举,第二年升为贡士,22岁得进士,并成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跟随皇上四处视察,风光无限。同时,纳兰性德喜好诗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上至皇家贵胄,下到黎明百姓,无不以能诵“纳兰词”为荣。他也广受后人的推崇,清末民国学者王国维更是赞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清丽哀婉,满含伤感与悲凉。像他写的悼妻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凄切之情溢于言表,即使是他给朋友的赠言也无比悲怆,比如《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含着金钥匙来到世间的纳兰性德,出身名门,仕途顺遂,按理说其写出的诗词应该神采飞扬充满阳光才是,可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或许跟他的感情经历有关。他的初恋献给了家道中落的表妹,两人青梅竹马,情窦渐开,可遭到母亲的横加干涉,老人一心要儿子娶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纳兰性德只得以“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来倾诉相思之苦。

    1674年,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的女儿卢氏成婚,婚后二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可三年后卢氏便因难产而撒手人寰,这又一次给纳兰性德带来无限伤痛,由此作了多首悼念诗词,其中的“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都成为了千古名句。

    其实,除了感情上的挫折,纳兰性德还要忍受道德上的煎熬。父亲明珠大搞结党营私、卖官鬻爵的勾当,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纳兰性德不愿随波逐流,可又无法抗争黑暗的官场,只能用笔书写内心的愤懑,驰骋于雅丽的词句间,将满腔的真情化作优美的文字,同时深情地拥抱每位身边人。

    1685年,纳兰性德偶感风寒,但他仍不辞与朋友欢聚,可不久便猝然离世,年仅31岁。他并非贪酒纵欲之人,只是不愿伤了感情才抱病同友人彻夜畅谈,可竟然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纳兰性德是幸运的,因为其父很快便被“双轨”,纳兰家从此走向颓败,如果他再经历这一变故,肯定会更加阴郁。他的愁绪已经够多了,“纳兰词”随便一拧都会滚出股股泪水,滴落为“山一程,水一程”的怅惘。

  纳兰性德这位“人间惆怅客”是大清朝的另类,但他却是人们心目中永恒的谦谦君子,其多情、多义、多愁,他为世道不公愁苦怨愤,为受难文人奔走呼号,为夭恋亡妻缠绵悱恻。纳兰性德多愁善感,可又无力回天,他的这种窘境正是无数世人心路历程的写真,所以能博得累世称颂。天下再无纳兰人,世间永存性德情;人生若只如初见,袅袅炊烟满画屏。

    2024.7.21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