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供应链金融~股东退出事件

2019-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呦呦syl

人们提到“信”产品,首先想到的是首创者-中企云链,当然也有定制化科技平台~蜂向。云链它教育和发展了“信”类产品方式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它的“信”通过电子确认函的方式将债权线上标准化,并流转和转让,是互联网发展到现阶段解决应收帐款类供应链金融难题的新方式。我对中企云链的创造者有敬佩之心,只有捻熟财务、金融、法律和有创业精神的人才有机会做这么一件事情。

对一家公司来说,虽然股东进退都是正常的事情,不必过份解读,但是4家企业挂牌出让中企云链(北京)金融信息服务公司股权,还是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件。这4家企业除了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属于制造业,可能有回归主业的原因外,其他3家中海投资、厦门国贸投资、中铝资本控股都是投资类主体企业,退出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投资效益不达预期。

据北交所披露,中企云链共有23家股东,截至10月初,中企云链平台累计注册企业近4.4万家,对接银行33家。 中企云链2018年度营收2.1亿元,净利润为负6256.04万元,截至2019年8月30日营收1.5亿元,净利润为负6528.04万元。

虽然平台注册企业用户4.4万家,但是平均到每一家企业对中企云链营收的贡献只有4773元,看来好多企业注册为用户并没有实际开展业务;33家银行对接了中企云链系统,平均每一家银行对营收贡献636万元。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好的数字。

此次事件得到的启示:

1、分散的也许是最好的。

中企云链有平台定位的鸿鹄之志、并一直付出努力,但效果不理想。央企中企云链可以协调的资源比一般的企业要多许多,签入平台的企业和银行也并不少,而发生实际业务少,说明核心企业没有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和2C市场不同,2B供应链金融的适格主体——核心企业都是强势一方,都认为自己是平台,让他们在第三方平台运作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只有政府强制性要求可以办到,除此之外,无人可以一统江湖。但是,统一了江湖,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大一统格局并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定位大平台,摊子就要铺大,摊子铺大了,成本也就上去了,成本上升,签入的企业的业务量没有大的起色的话,利润就会下降。分散多样的以核心企业的产业主导的平台可能会更好地满足需求各方面需求。上帝摧毁巴别塔,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用意,但是事实是语言多样性构成了人类文明世界。

2、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支撑。

中企云链起跑早、跑得快,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贵、帮助核心企业开源节流、供应链金融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大多是在实操层面的宣传和说服文案,没有跳出供应链金融这个圈儿,没有精力从更高的经济理论角度看待供应链金融这一经济现象,没有新的经济理论的支持,这方面是个空白。没有人真正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共享经济(共享信用),即信用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回报下被共享的共享经济。如果中企云链建立起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阶段是共享信用的观念,意识到共享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的共享经济将告一段落,共享经济的下一站,将来最大、发展最迅速、盈利最多的企业将是掌握了当下还不可见、尚未被重视的信用共享要素的供应链金融领域,或许会更容易争取国家政策层面支持,国家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发展经济。

3、供应链金融还是一片蓝海。

国企的缺点是效率低下,没有干事的动力,哪怕是再好的供应链金融方案。当然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觉醒的核心企业,已经开始借鉴“信”系列产品的方式开始了实践,并且做得很好,只是不是签入中企云链的平台,而是核心企业通过第三方科技自我搭建的平台。大多数核心企业还处在开始苏醒阶段,云链的想法是好的、市场感觉是敏感的,这个市场的确是尚未拼杀的蓝海,怎样获取市场份额,是摆在行业从业者面前一道难题,会有哪些幸运儿立于浪潮之巅,拭目以待。

4、核心企业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才有动力。

签入第三方平台,核心企业也没有什么动力,从上面数据就可以看出,签一方面因为核心企业没有积极性时,也会呆滞;另一方面因为数据不愿意外泄,链属企业的相关数据还是一个企业敏感的内容。核心企业要有动力的话,就是一定自己是这件事情的主导,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一定不会居于从属地位。这是供应链金融的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特征。

5、科技属性和金融属性是供应链金融这枚硬币的两面。

如何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决定了一家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主体企业的市场定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