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经典的结集和传播

2018-11-14  本文已影响61人  觉慧了悟

《阿毗达摩讲要》

上座部经典的结集和传播 上座部经典的结集和传播

第二次结集

  第二次圣典结集是在佛灭一百年,即佛陀般涅槃后一百年,约公元前444年。地点在韦沙离城(Vesālī),发起人是亚思·咖甘嗒咖子(Yasa Kākaṅḍakaputta),参加者是700位阿拉汉。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次结集呢?因为当时住在韦沙离城的瓦基族(Vajjiputtaka)比库们向在家人要钱。他们在每个月的斋戒日用铜钵装满水后,放在比库僧众中,开口向前来的在家人要钱:“朋友们,你们给僧众钱吧!僧众们需要资财。”那个时候,有一位从西方地区来的阿拉汉名叫亚思·咖甘嗒咖子见到之后,对韦沙离的居士们说:“朋友们,请不要给僧众们金钱,金银对沙门释迦子是不允许的,沙门释迦子不能使用金银,沙门释迦子不能接受金银,沙门释迦子放弃珠宝黄金、远离金银。”但那些居士听了之后,仍然把钱布施给僧众。

  当时,瓦基族的比库们将所乞得的钱收齐后,再平分给所有的比库,人人有份,但亚思尊者不肯接受。那些比库很气愤,指责亚思尊者骂詈、诽谤有信心的居士,使他们失去信心,要他向居士们道歉,并要举他的罪。于是亚思尊者到其他地方,邀请了许多长老、上座一起来到韦沙离城,共同裁决这件事情。据说当时前来参加裁决的一共有七百位比库。

  由于人数众多,双方各选了四位长老作为代表,共同判断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到底符不符合佛陀的教导。当时,在僧团会议中一共讨论了十件有关瓦基族比库认为是允许的戒律问题。比如将盐贮存在器皿中,无盐时可以食用;太阳过了正午二指量还可以继续进食等,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关于接受金钱这件事。因为那个时候佛陀般涅槃才一百年,还有一位已达上4120瓦萨(vassa)的地上僧中长老名叫萨拔咖弥(Sabbakāmī),他还是阿难尊者的弟子,于是请他作为僧中的长老。结果,大长老们一致认为瓦基族比库所作的这十种行为是邪法、邪律,偏离导师的教导。

  当时,参加集会的长老们平息了此事后,决定再结集法与律,于是花了八个月时间重新结集了三藏。

  然而,瓦基族的比库们不肯接受上座僧团的如法决议,他们另外纠集了一万个出家人,说:“他们既然把这些行为说成是邪法、邪律,但是我们人数更多,我们另作表决。”于是他们另立僧团,另行编辑自己的三藏。从那时开始,佛教僧团开始有了分歧。当时,参加第二次结集的是以上座长老为主,因此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而瓦基族方面由于人多势众,因此称为“大众部”(Mahāsaṇghika)。

  佛教僧团在之前的100年是和合的,在教理上是一味的,到佛灭100年开始产生分歧。上座部坚持保守佛陀的教法,维持佛陀教导的传统;大众部则认为佛法可以因时因地作一些修改,大家在原则上开始产生分歧。上座部仍然说:“我们应当坚持佛陀的教导,不得随意篡改!”而大众部则说:“佛法可以因时因地做变通和发展。”这种原则性的分歧到了后来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大家不在一起共住,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第三次结集

  佛灭二百多年,出现了一位闻名的大王,名叫阿首咖(Asoka)。他统一了整个印度,当时的版图甚至比现在的印度版图还要大,包括现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地方。阿首咖王早年是个暴君,到处征战,也杀害了自己的很多兄弟,最后夺得王位。但是后来他受到佛教出家人的感化,信了佛教。阿首咖王信仰佛教之后,投入很多财力和精力护持佛法和供养僧团,成为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护法大王。

  阿首咖王大力弘扬佛法、护持佛教,对比库僧团非常恭敬,每天都供养大量食物给佛教出家人。很多外道苦于生计,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也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冒充比库来接受供养。这些外道冒充比库之后,并不是想认真修学佛法,而是把原先的见解和修行方法也混杂到佛陀的教法中来。他们用自己的观点、方式来解释佛法,仍然修行外道的那一套。由于佛陀的正法受到扰乱,当时比库们就不愿意和这些假僧人在一起诵戒、一起共住。

  阿首咖王知道这件事情后很生气,想要从中进行调停,结果弄巧反拙。因为当时那些外道实在太多了,据说有六万人之众。由于涉及的人数众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没有一位大威德、大神通的长老是无法镇伏他们的。于是阿首咖王从阿厚冈嘎山(Ahogaṇga pabbata)中迎请了当时有名的摩嘎利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大长老前来整顿僧团。这位阿拉汉名叫帝思(Tissa),因为出生于姓Moggali的婆罗门家庭,所以叫做摩嘎利子·帝思。

  在淘汰外道、整顿僧团之后,摩嘎利子·帝思长老在当时的首都巴嗒厘子城(Pāṭaliputta)主持举行了第三次圣典结集,并以阿首咖王为外护。这次圣典结集一共有1000位阿拉汉参加。结集期间,完整地诵出了《律藏》、《经藏》和《论藏》三藏。

上座部佛教向南传播

  第三次圣典结集后,僧团做出决定,派九个弘法使团到印度国内外各地去弘扬佛法。其中的第八使团由索纳尊者(Soṅa)、伍答拉尊者(Uttara)带领到了金地(Suvaṅṅa- bhūmi)。金地位于今天缅甸南部的达通(Thaton)至泰国中南部的佛统府一带地区。佛统府的泰语叫Nakorn Pathon,是巴利语Nagara Paṭhama的泰语转读,意思是“第一城”或“最初城”。泰国人相信这是泰国最古老的城市。金地一带地区自古至今都是孟族人(Mon)居住的地区。那里的佛教非常古老,孟族人相信早在阿首咖王时代,佛法就已经传到那里。这一地区的佛教后来又传遍了整个缅甸,成为缅甸上座部佛教的发源地。

阿首咖王时期佛教传播图(佛纪两百多年,公元前3世纪)

  其中的第九使团由阿拉汉马兴德尊者(Mahinda)带领到了狮子洲(Sīhaḷa-dīpa),即现在的斯里兰卡(Sri Lanka)。

  这些弘法使团还到了北印度的迦湿弥罗(Kasmira)、犍陀罗(Gandhāra)、印度西海岸的阿巴兰答(Aparantaka)、南印度的马兴萨曼达喇(Mahiṃsamaṅḍala)、案达罗(Andhra)等地。据阿首咖石刻记载,当时阿首咖王甚至还派使团到达波斯以及欧洲的地中海一带。古代波斯也叫安息国(今伊朗)。古代有位叫安世高(约2世纪)的僧人曾到中国汉地传播佛教并翻译经典,他就是安息国人。古代那些地方都是佛教兴盛的地区,可惜现在都已成了伊斯兰国家。

  由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都位于印度的南方,因此这一系的佛教称为“南传佛教”。当时阿首咖王所护持的佛教属于上座部一系,因此传到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并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仍然还是上座部佛教。

  传统上属于上座部佛教的国家共有五个,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寮国)。流传于这些国家的上座部佛教至少都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在斯里兰卡和缅甸更有2300多年的历史。除了这些国家以外,现在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东部一带地区,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以及越南南部地区等,在传统上也都流传着上座部佛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