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计划山东莒县】我的《给教师的建议》,我的教育观
【青椒计划山东莒县】我的《给教师的建议》,我的教育观
今天晚上学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学院教授肖甦教授为我们主讲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一晚上的学习全是对苏霍姆林斯基老师的敬仰和由衷的赞叹。
其实教育思考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来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为了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而苏老师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最终应用于教育的实践性,也让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苏老师根植于乡村教育,改变了无数乡村孩子的命运,这恰恰对我们乡村教师起到了惊醒和榜样作用。警醒的是同样是乡村教师,为什么我们的思想一直在停步不前甚至在堕化呢?榜样的作用是我们都是一样的乡村老师,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微薄的力量来改变我们身边孩子的命运,及时我们达不到苏老师的高度,但是全世界又有几个这样的教育大师呢?我们要做的无非是改变我们自己提升自己,进我们最大的力量去改变每一位学生,期待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人成才。我想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这样的期待的,但是我们缺少的或许就是那些许的自信心和执着吧。
今晚上的学习让我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了孩子一切来标榜自己。所以在很多时候我都会把我的思想强压给孩子身上,为了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剥夺了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为了所谓的教学成绩,侧重了对成绩的重视,导致孩子们也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感,这时候我还不知道深刻反思自己,还认为这是孩子太浮躁,学习习惯差造成的。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孩子,没有反思自己在“爱“的外衣下偏离了教育很远了。这种偏执的爱时间久了一定会让孩子们产生厌烦感的,因为他们被我压得喘不动气了。
今晚上的学习也让我对我的教育思想有了新的审视,原来教育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斗,是需要我们睿智的思想去主动联系家长、社会一起承担起共同培育孩子成长成才的责任,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一切学生要对他们充满爱心和耐心,用心感受他们的感情世界,去了解他们,影响他们,成就他们。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都一生追求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通过今晚上的学习,我又想起了那些年我在山区教学时的孤军奋斗,记录每天与孩子发生的故事,每天读书写读书笔记,其中就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今天晚上翻看了一下自己原来的博客,自己竟然才坚持读这本教育的圣经十条,突然感到很惭愧,但是那时候及时思想比较稚嫩,但是依然是我坚持的证明,我想从今天起我会重新拾起这本书,用我的心灵与苏老师对话,从他的教育理念中不断汲取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成为为乡村教育贡献一生的人!
下附原来的读《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有不妥的地方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从明天开始我要认真重新研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三条有感
2012.3.14 星期三 晴
今天学习了《给老师的建议》第三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苏老师说,小学教师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初高中老师的时间预算表。对以这个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教育是一项长远的塑造人的工程,就像建设高楼大厦,如果打不好地基的话,早晚有一天会轰然倒塌。所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较重大,小学教师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我想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制度,而这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的。苏联当时的教育制度我不了解,但我想从苏老师的文章中是看出,但是苏联的教育氛围是比较宽松的。
但是在国内却不不尽如此了。现在小学教师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的工作量在各教育阶段也是最大的。有人曾说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是的我承认这一点,但是没有升学的压力就代表着我们的小学教师可以不负责任的教书吗?教育是良心活,在教育岗位上的教师们我相信大多数都是在尽自己的努力教孩子的。
初高中都有升学的压力,小学没有。可是在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每位老师的工作量是无法想象的。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许多农村偏远的小学,学生少,教师也少,但是整个学校依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来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在初高中,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行政后勤人员,他们大多数都是各司其职,只要进好自己的责任这个学校就可以正常的运行。但是在农村小学却不如此的。由于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落后,教师资源也匮乏,现在还存在着低年级“包班”的现象,即一周所有的课程都是这一位老师教。而且许多教师除了正常的上课,还担任着学校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应为要应付上级不间断的频繁的检查评估。而且由于身处农村,家人都或多或少着种着地,在学校忙碌了一天之后再去农地里操劳,常此以往极大地伤害了许多农村老师的身心健康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利的。
国家想要改变教育现状,改变中国教育的困窘,就必须从教育的薄弱环节抓起,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抓起,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提高农村小的教师的待遇,否则教育的形式花样再改变也只是外表光鲜下的步履维艰。
在本条中苏老师提到: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这一点在教育上是个重大问题。现在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地区偏远落后,很多小学教师教学思想落后守旧,而且接触新的教学理念的途径和机会都比较少,所以很多的小学课堂都是“满堂灌”。老师一节课下来累得要命,学生一节课下来听得一头雾水,双方都疲惫不堪。而且在课教育教学水平上许多老师也是单调低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跟不上逐年级深化的课程,成绩也越拉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班级学困生在老师眼里“顽冥不化”的原因。其实究其原因,学生学业成绩的落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和教学思想落后是分不开的。
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给孩子单纯的知识,而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才是使孩子受用终生的法宝。而我们为了教学成绩只是单纯的强迫孩子们把知识短暂地留在他们记忆的浅层认知上。这样的教育方法使我们害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现在对教育的重点改变应该是在教学思想上的改变,而且需要改变单纯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制度。
小学教育政策的落后也是为什么小学阶段无法正常开发孩子智力的原因,在许多地方的小学是以教师的教学成绩来评价这个老师的,在这个老师以后的职称晋级评定、荣誉的获得都是单一的以教学成绩为评价的依据的。这样导致了大部分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以孩子的学习分数来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这样我们的孩子和老师都陷在分数的怪圈中无法自拔,而改变这种现象的根本措施就是改变以考试为主导的教育制度。这样会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和教师以分数为主要评价孩子依据的思想。
而苏老师在第三条中还提出我们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教会儿童学习。先教会孩子学习,因为有的儿童思维发展能力不同,学习成绩肯定有差距,但是教会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把对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无形中形成在自身上的优秀的习惯。
而我个人也以为,在小学阶段无论什么样的课程,特别是所谓的“主课”,只要教会孩子怎么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然后再积极培养起他们熟练认真地读和写的能力,这一点苏老师在第三条里面也提到过。正确认真的书写是一种态度,而这良好的态度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看法,能够让他们对待学习积极起来。
然后我们需要做到的事完全开放我们的图书馆,首先创造出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然后培养起孩子热爱读书和在阅读中思考问题的能力。苏老师说:“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阅读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培养起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着他们本身的素养,而个人素养的提高在总体上就会影响到我们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另外的任务就是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我并不赞成中国教育主流趋势上的“全才”的培养。这种培养除了耗费人的大部分的精力以外,甚少可以培养出可以在各领域都很优秀的人才来的。社会需要的是专才,是在从小培养其的兴趣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的,从小让孩子广泛的接触各领域,而且把各学科都当作考试课来对待,无疑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限制了孩子在专门的领域发展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来甚少出人才和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许多国家的原因。
所以我们为了考试而存在的落后的教育制度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又到底是什么?或许这是我们教育上应该进行大的变革的时候了。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四条有感
2012.3.18 星期天 大风
今天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第四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苏老师是不愧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所感所想达到的思想之高度不能不让人敬服。
苏老师认为: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我想看到这一句,很多老师都有感慨的,为什么我们从一年级教起来的孩子,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出现学业落后和成绩不良等现象呢?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的老师反思的。
孩子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即使在智力上有所差异,但他们对一年级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距是不明显的。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从低年级就开始注意孩子在接受新知识是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或对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上有所侧重(即可以给不同接受能力的孩子出不同层次的知识测试题),我想到了高年级我们的教师是不会有这么多埋怨孩子如何如何学习不好等。其实产生学困生的主要责任是在我们教师身上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没有看到教育的精细,只是单纯的对我们的孩子进行一刀切似的的教育,时间一久,势必会造成接受能力慢的孩子的成绩越拉越大,最终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
苏老师说在低年级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侧重于孩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我们不应该为了所谓的暂时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教育的重点。小学教育的基础永远在教好孩子扎实的读写能力上。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
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我们的孩子的童年时期,不要揠苗助长,充分利用好孩子智力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多用形象的手段及教学方法来读孩子的读写能力进行练习。而且对于苏老师所说的每天上课前学习三个新生字的做法感到很有借鉴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就在于教师坚持不懈的引导和培养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小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孩子才能在高年级阶段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大脑的活跃性和敏感性也决定了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灵活的思维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满堂灌似的课堂只会限制孩子脑力的发展,而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课堂都充斥着这种落后的思想。在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中,我们也慢慢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小学教育应该以满足孩子的发展规律为主线,以游戏教学贯穿教育的始终,用游戏的方法促进孩子活跃思维的发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终身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小学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有感
2012.3.19 星期一 阴转晴
今天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这句话真的一针见血,我们 许多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曾经有过这种感觉,那就是我们累得要命,感觉时间不够用,而我们的学生反而也掌握不好基本的知识。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对于苏老师的这句话我思考了不少,感觉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就几乎是忽略了关键知识的掌握上,而我们许多老师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把课本的知识过度的细化。我们教师中是有这样的“好心”,总是害怕我们的孩子掌握不好知识,总是把课本上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填鸭式地灌输给孩子。而这种长时间的灌输只会慢慢消磨掉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而如果单纯的让孩子掌握生涩难懂的定律定理也会打击掉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只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死记硬背大多数情况下会限制住我们孩子智力的发展。而让孩子死记硬背的教学观念现在还深深地根植在农村小学的许多教师的思想里。所以苏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两套教学大纲的: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苏老师认为,基础知识的必要掌握上难免需要孩子们去熟练地保持在记忆的深处,但是他也采取了好的方法来避免孩子们对这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上。那就是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学习来源加深孩子对基本概念的掌握。苏老师还因此专门收集了专题书架,用以对所学的知识的课外读物进行分类。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苏老师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的学习创造一种背景,这种背景可以使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所教授的学科首先产生兴趣。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所有的孩子对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那在教育上的许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思考也是学生成绩可以迅速提升的捷径,但是这种思考的背景上却让我有些担心起来。
首先是许多农村教师教学思想的落后和顽固,其次是在农村落后的条件下真正创设起孩子学习的背景是很困难的。这是创设教学背景的两大瓶颈,而这两大瓶颈是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都应该重视起来的。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投入足够的财力物力来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而单凭个别老师的觉悟和努力是很难做到的。
我想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走好教育这条责任重大的光明之路,是需要教育部门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到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六条有感
2012.3.24星期六晴
今天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我想任何一线的教师看到“后进生”这三个字都会感到头疼,因为后进生都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的班级中的。
首先说一说对后进生的定义, 苏老师的定义是: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苏老师认为后进生只是在接受新知识时反应上比一般的同学慢一些,而且是需要反复的操练巩固后才能够对基本知识有大体上的掌握的。
而我对于苏老师的所谓的“后进生”的名称上是有不同意见的。当然不是说苏老师的定义不对,只是它的范围上有些广了些。顾名思义,后进生就是指那些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最后慢慢可以赶上来的学生。但我个人以为,还有些学生是“学困生”。因为从教两年多来,我遇到过许多苏老师所谓的“后进生”,这一部分学生不光在学习上接受能力比别人慢,而且在其他日常生活中对新事物的反应上也是有些迟钝的。但是这些孩子都还是智力水平相当的孩子,排除智力上存在缺陷的孩子的。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在学习上接受能力比较慢,而在其他方面却显现出比较敏捷的反应力和思考能力,这些学生比“后进生”更值得我们重视的。这样的学生肯定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挫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我现在教授的五年级中就有几个孩子存在着这种情况,这个班级比较特殊,学习上两极分化严重,学习好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却对学习望而却步的。而在这些孩子里面,有的是属于苏老师严重的“后进生”,通过学习苏老师的教学理念,我已经对这部分同学采取了降低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希望通过记忆规律来慢慢帮助他们掌握新知识,并且对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做夸大化的肯定和表扬,这部分学习的兴趣也慢慢地提高了,效果上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够看出来的。而这个班级中存在着四个学生,在和其他老师的日常交流中,其他老师也对这四个学生做出过评价:脑子聪明,就是不正经学习。
教授五年级的老师都有同感。我想对于这四个孩子的教育教学上是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的,那就是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但是对于他们四个我曾经也采取过不少方法对他们帮助,可是效果很不明显。包括个别辅导,“一帮一”帮扶措施,课上积极表扬他们的优点等,但是总是感觉努力了却没有效果,他们四个依然我行我素。
现在思考起来,我感觉到他们最缺失的尊重,对一切事物的尊重。这几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教育上也是需要改进的。但这需要学校和老师和家长的联合,这一点上在农村小学中是存在许多问题的。但是我反思了一下我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也缺少了尊重,这也是我的失误。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宽松自由的民主和思考,我们必须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苏老师认为解决后进生学习问题上: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而且苏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是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它能够为每一个后进生选择合适的书籍阅读,而对于我现在所处的环境就无法做到这一点了。
因为农村小学上对孩子的阅读都不是很重视,有关部门对书籍的资金投入上都不到位。而我的思想意识里认为:书籍是孩子心灵的窗户,是孩子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所以刚开始图书室关闭的时候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给孩子们买一些可以开阔孩子视野的书籍,但是慢慢地经济上就有些困难了。但是去年我接手了我们学校的图书室,我充分把握好这个机会,每个星期给孩子们开放图书室一次,供他们借阅书籍,有兴趣的可以写一下读后感,我给发在网上。但遗憾的是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少得可怜,根本满足不来孩子对于书籍的如饥似渴。
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看到苏老师的这一条,真的自惭形秽了。真正的教师是可以关心孩子一生发展的教师,但是我做的却远远不够,一定要学习苏老师对孩子不离不弃认真执着的精神的。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p>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看到苏老师的这一段时,我相信有许多认真执着的老师会有所质疑的,因为我们用教师的良心不断促使我们的学生在掌握新知识上有所进步,给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补课辅导。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做过,而这种形式的补课辅导让我们老师身心疲惫却效果不明显。
其实我们教师应该换一种教学角度,我们给孩子所谓的补课辅导,只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我们只是希望他们在本学期中可以掌握的教学大纲上必要的基础知识。我们却没有深深反思过孩子的终身发展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所以苏老师的培养孩子们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才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是值得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当做信仰来坚持的教育理念。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七条有感
2012.3.30星期五晴有风
今天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第七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想在大多数老师的教育意识里,只要一提到知识,肯定就会千般滋味在心头。但在大多数老师的意识里,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只能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来。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 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
我想 许多老师都是有同感的,我们对孩子基础知识提问掌握上就是采用单纯的“倒出来”,我们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导致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上出现了问题,他们以为老师希望他们做到的是把知识单纯地存储在大脑中。所以他们在这种思想意识的影响和压迫下,对新知识的掌握上也倾向于简单的背诵存储。这严重影响到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加速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出不了优秀人才的重要的原因,我们培养的不是创新型发散思维型的人才,我们培养的是会考试会背诵知识的机器,在他们的意识里创新这个词既陌生又遥远。
当然这也不能够全都归咎于我们的教师,其实许多老师就有前瞻性,希望可以领着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发展,但是现行的教育制度又处处限制着这种有远见的老师。孩子的考试成绩是考核老师的关键性的因素,而所谓的如果老师带着学生进行一些与当前学习成绩无关却可以影响孩子未来的活动时,会被其他老教师认为是“不务正业”、“祸害了孩子”,而这种思想是存在于我们教育的大环境中的,单纯的个体想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教育思想是比登天还难的,恰恰相反的是,本来对教育充满激情和信念的教师,在经过几年的大教育环境的熏陶之后,也成了这种环境的牺牲品。
我们的教育思想里只剩下些什么呢?
知识在我们的眼里只是目的而已,我们的任务变得落后而单一,那就是让孩子掌握必要的教学大纲要求内的知识,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只要孩子可以掌握好当前的知识就可以了。但是恰恰与我们的愿望相反,我们越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压迫孩子们掌握必备的知识,他们对我们的课程就会越厌恶反感,最终导致: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p>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种境界,那么我们就已经完全失败了,我们愧为人师。孩子对我们和我们的课程越讨厌,他就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对任何知识的接受上越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这样只会害了孩子们的一生。
任何知识的存在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利用它,来创造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保持这样一种清醒的教学思想,那就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孩子以后可以充分利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为了眼前暂时的成绩提高与否。只有存在这样的心态,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够把眼光看得更高更远,这样才能够积极投入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之能力上面来,也可以从侧面促进孩子成绩的进步。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八条有感
2012.4.3星期二大风
知识的真正掌握上是需要学生脑力上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运动的。孩子而对于将只是接受的方式上,每个老师应该都有自己的见解或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
而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落后却使孩子学习知识的途径过于简单化,那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思想呆板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
苏老师在第八条中提到孩子脑力的积极性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是的,这种只能算孩子脑力表面想象的消极表达,对新知识或老师一种积极的回应态度而已。我们的孩子可以把我们要求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却依然无法拓宽他们人生的宽度。而苏老师认为新知识真正的掌握上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在这里体现出苏氏教育思想一个比较明显的教育特点,那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上就是教会孩子们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让他们依靠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而苏氏在怎样使孩子的学习成为一种脑力思考上做了详细的阐述。不是我们满堂灌式被动消极的课堂,而是: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这在我的眼前呈现出这样一种新颖的课堂,这种课堂侧重于孩子自己提出疑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课堂让孩子充满好奇和探究的心理,这种课堂可以体现出孩子脑力思考的积极性,这种课堂才是孩子们期盼已久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课堂。
而这种课堂的精细之处是需要老师投入更加多的精力来备教材备学生,在新知识的衔接上要充分设置好引起孩子疑问和思考的“导火索”,这“导火索”的设置则是要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然而苏老师接着就引出了这中课堂的关键,那就是如何才能够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苏老师认为这叫要求老师在新知识讲授时要,教师要对教材的把握上有高度的认识,要知道有些知识需要讲,有些知识却需要留而不讲,成为学生思考的“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自己写教案还是参考别人的优秀教案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每个班级的具体学情,要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合理可以引起孩子思考的教案。学情大于一切,备学生比备教材更加重要。
而苏老师的另一种教学思想却又让我们对课堂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而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我想看到这里,许多老师对这一点上是有不同的意见的。因为自实行新课标以来,素质教育的大旗高高挂起,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误解了这句话,在课堂上时尽可能多的提问到每一个孩子,现在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就是民主式的尽量顾及每一个孩子的课堂。这种课堂看似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却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而考虑。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提问孩子一些个别的、零碎的没有系统化的问题,而是应该先引起孩子对教材知识的好奇后,那样再去讲解教材,这样既节省上课学生回答无意义问题的时间,另外也可以在总体上利用好学生好奇的积极性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的课堂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可以促进孩子进行积极脑力思考的课堂,只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之能力,才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九条有感
2012.4.4星期三大风
今天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第九条《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我想对于这一点大多数老师最感到认同的是: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够把我们要求背诵掌握的东西掌握好,可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很多日常积极的学生的成绩却很不理想。
我个人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日常的检查提问属于孤立的知识点的回顾和孩子的知识在大脑表层的浅层记忆,而一到期末评估检测等考试类的检查时,由于这种形式的检查属于系统全面性的考察,需要孩子在大脑中把储存的知识自我加工后联系起来,知识点的运用上是相互联系的。这时候有些日常掌握很好的孩子,没有在大脑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加工和思考,导致系统性的考试中他们缺少知识点相互联系的纽带,这样他们的成绩自然不理想了。
苏老师给我们描述了我们经常遇到的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背会)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
亲爱的老师们,我相信每个老师的班级里都会存在着这样一批学生。那么亲爱的老师们,清醒一下吧!放下您逼迫孩子单纯地死记硬背的脚步,深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吧!因为没有任何理解的死记硬背就想一潭死水,经不起孩子思考的一丁点的涟漪的。
所以苏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很优秀的建议: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无论是哪一学科都是有规则公式性的知识点,而对于规则公式等知识点,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了。而我们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点时应该思考好如何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完全内在的消化吸收后在让他们去熟记。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应用于世界问题的解决上。
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远比所谓的背诵能力的培养重要。苏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所以我们小学教师在儿童阶段一定要注意的就是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思考、阅读、书写、朗诵和发掘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只有在小学阶段为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够让孩子们飞得更高!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条有感
2012.4.8星期天晴
今天学习了《给教师的建议》第十条《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苏老师在开篇是就点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p>
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教师在每次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是否做足够充分?我们对待新知识是怎样一种态度?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是孩子脑力独立思考和自我消化的过程,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只会扼杀孩子的天赋。新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高尚的脑力活动,只有我们教师采取恰当地学习方法来引导孩子们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领悟,孩子才可能发挥出他们脑力的最大潜能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对待新知识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孩子思考的高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侧重也不一样。例如有的教师对孩子新知识的学习上很重视,而有的老师这很重视复习对于考试的功效。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我个人以为苏老师的建议比较合理一些。新鲜事物对大脑皮层第一次有效刺激是最持久长远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在学习新教材的时候对新教材有一个完全系统的掌握,对孩子必须要全面考虑好每一个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以及他们在接受新教材时会出现的困难等。只有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对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最有效最强烈的刺激,才可以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上最深刻。
而苏老师还强调我们教师应该在第一次让孩子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对不应该犯错误,这一点上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我们许多教师在孩子第一次接受新知识时疏于考虑,或许也是懒于纠正第一次出现的错误,这导致孩子们在第一次遇到错误时就不能够即使纠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错误会一直影响着他们。
而对于这一点上是应该充分考虑的,例如在作业布置上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要及时对布置的作业检查纠正。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来到一个贫困的山区小学,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孩子没有橡皮。
这位记者怀着好奇问这里的孩子们:“你们为什么没有橡皮啊?”
一个孩子奇怪的看着他:“橡皮是什么?”
“橡皮就是你写错了字,可以用来擦去改正过来的工具啊。”这位记者解释道。
孩子的一句话把这位记者震撼住了:“我们为什么要写错字呢?我们从来不写错别字的。”
且不说是不是因为山里贫穷,孩子们买不起橡皮用。光说老师给孩子们养成的良好的习惯,从小处就不让孩子们犯错误,这样也就不会在以后浪费时间改正了。教育的意义或许可以这样诠释:我们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们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而是尽力不让他们犯错误,这样或许教育会更加成功。
【青椒计划山东莒县】我的《给教师的建议》,我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