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成长每天写1000字谈写作

拆文5:有一类爆文,叫做尘埃落定后的“卷土重来”

2018-12-25  本文已影响15人  烈性无害女子

原文链接:《中国芯酸往事》

一、关于选题

(以下扯淡,可以划过)

对我这种耐不下性子的人来说,看完这样一篇文章是极其“痛苦”的——太长了,不是感兴趣的领域,所有信息都是崭新的,热点时效性已过,错失了唯一可能的兴致。

看完之后便是疑问,这篇文章为什么火?这个公众号为什么会火?

几个月前,和饭统戴老板的一位负责人见过面,请他做了分享。因为是完全不感兴趣的领域,分享的内容也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在解答为什么写,怎么写之类的问题。

参加者来了一大波,挤得咖啡馆满满当当。一场自媒体分享引来如此人潮,在温州这样的文化荒漠是很罕见的,不过很快也就“真相大白”了。来的几乎都是金融、财经界人士,不少还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温州人精明,表面上是来参加活动,其实是来拉关系的。

(扯淡结束,以下正文)

回到选题上,这篇文章目前已经拿到3.4万+的点赞,而清博数据显示,近30天科技类文章中排名第一的也才3万+,而且那篇文章进行了点赞诱导。

从百度指数看,“芯片”的搜索爆点是在4月中下旬,而5月15日才推送的本文,是错开了热点高峰期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在大家冷静后,开始徐徐道来的。如果团队水平很高,这样的推送节点,反而是市场的蓝海。

那么,在高峰期的自媒体们又“表现”如何呢?

根据清博提供的数据,浏览热点期间的文章发现了共同点——大家把关注点几乎都放在了芯片发展和“喊口号”上,群情激昂。

直到,我找到了一篇文章,在“激动人心”的人潮里,它看起来要冷静了很多,同时,它的点赞量,是最高的。

然后,惊讶的发现,这篇点赞数达7万+的文章,选题和饭统戴老板的是一样的。关于饭统这篇文章会火的疑惑,很大程度上也就解决了——读者想要这样的文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所以,我们先简单谈谈这篇点赞数极高的“前人”。

首先,文章一开头,就说了我刚刚吐槽的那点,“中兴事件引发一片网络热议。什么“这次被美国卡住的芯,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芯老炮:缺芯是因为缺钱”“国产操作系统,要靠BAT”……这种言论看得我胸痛。

胸痛的不是作者,这个开头,和读者达成了共鸣,大家需要不一样的文章去蹭这个热点。

而后就比较简单了,典型的“知乎体”,以个人视角看中国芯片发展史。

个人视角贵在真情实感,但,它的弊病也很明显,不够全面,陈述凌乱,掺杂个人主观感受,以及并不是很在意读者阅读体验的大量专业词汇。

这也就给了饭统戴老板机会。

饭统的这篇《中国芯酸往事》,几乎完美地避开了这些问题,文章更加成熟,逻辑更加清晰,内容深入浅出,更适合广泛的社会大众阅读理解。此外,背景铺设更加宏大,充满了时代感。

换句话说,这样的文章转发出去更长脸。

二、关于结构

这篇文章虽长,但非常“友善”,结构、排版很清晰。

直接看大纲。

引言:1949年,张锡纶撤往台湾,2000年,张汝京重返大陆。张家父子完成了历史的轮回,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芯酸往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说这篇文章“友善”,就是一开头给的“目录”,后续章节基本就是照着这个目录的时间线讲述的。

三、自我反思

这篇文章我能看完,还憋着写到现在,算是一次舒适区挑战了。

总的而言,这篇文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基于自己的研究数据和各方支持,故事描写的逻辑也很通畅,可读性强。

但,对我来说,更值得学习的是,这篇文章的推送节点和选题角度。或许,当你赶不上热点时,你可以考虑这样一种方式——

找到热点期间最受好评的文章,分析它的选题角度,选择不同的角度,辅以大量的研究,出稿推送。这样的好处是,即便你错过了时效性,你还是抓住了受众的关注点。尘埃落定之后,或许还能一招反杀的“卷土重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