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笔记
问题
如何对观点进行分析
如何与人进行探讨
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
概述
是否存在正确答案:问题类型决定是否有正确答案,自然科学容易达成共识,社会问题总有争议
何为好的提问:恰当时机提出恰当问题
两种思维方式:
1. 海绵式思维
2. 淘金式思维
- 为什么相信他的观点
- 有没有几下不赞同的观点
- 有没有对观点进行客观评价
- 有没有在他人观点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积极主动的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两种批判思维:
1. 弱势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思维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
2. 强势批判性思维: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难点:相信自己希望成真的观点,用奇迹解释无法理解的现象。
价值观:人们认为比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批判性思维离不开与人交流,价值观相似的人易建立联系,人们热衷于相信和自己期望值一致的解释和描述。但是如何让自己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不同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是最大的挑战。
批判性思维的人拥有的价值观:自主,好奇,谦逊,以理服人
练习:列出自己的价值观
问题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
结论:他人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目的在于塑造你的信念和行为
论证(推理):结论+理由
论题的类型:
1. 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2. 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提出的问题
如何寻找结论:
- 找不到结论可以看看论题,然后正推;找不到论题可以先找结论,然后逆推
- 关键词,关键位置(首尾)
- 不可能是结论的:数据,例句,定义,背景资料,证据
- 检查交流语境和作者背景
- 问自己“所以呢”得出隐性结论
问题2:理由是什么
理由: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理由的类型:事实,研究报告,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意见,当事人证词,类比等
规定性论题中的理由:通常是规定性陈述或描述性的看法或原则
练习:总结每种类型的证据可以证明的断言,使用场景(参考问题6)
问题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寻找关键词:
- 以论题为线索发现可能的关键词,即这些词或短语在论题上下文语境里不止一个意思可以解释得通
- 找出对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起关键作用的词或短语,及找出推理结构中的关键词
- Tip:越短越抽象的词或短语,越可能有多重解读(抽象:指代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远,越抽象)
- 反串,站在作者的对立面寻找不同的定义关键词的方式
检查是否有歧义:
- 必须克服的障碍: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认为关键词只有一个定义
- 作者未必会给出准确的解释,此时需要查看上下文,了解作者的其他言论
- 不要完全套用字典释义,需要准确的定义,同义词和举例都不足以明确定义
- 小心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
- 外延意义:外在描述性的指称对象
- 内涵意义:附加情感联想意义
问题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理由本身不具备与结论之间的直接联系,必须通过特定的其它想法才能证明结论。作者的每个论证都暗藏着一些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需要细细探究
这些没说出来的想法就是假设:
- 对判断其结论有很大影响
- 可能有一定欺骗性
- 不一定只有一个假设
在理由和结论中找假设:
1. 价值观假设:是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想法。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因此,价值观假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参考概述),追问为何要接受这种暗含的价值观假设。
如何寻找:
- 从作者的背景
- 可能发生的结果
- 参考类似争论
- 反串:参考问题3
- 积累常见价值观冲突:忠实-诚实、竞争-合作、媒体自由-国家安全、平等-个人主义、秩序-言论自由、理性-冲动
- tips:涉及规定性论题的完整推理离不开理由和价值观假设
2. 描述性假设:作者对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看法,理由需要描述性假设才能与结论联系。因此,一个理由是否能证明结论,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
问题5:推理过程中有无谬论
常见的推理陷阱:
- 支撑推理的假设不合理,因此推理和结论缺乏逻辑关系
- 与结论毫无关系的信息堆砌
- 循环论证(结论和理由相互支撑)
常见谬误:
- 人身攻击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事,但事实上有现成的程序防止此类连锁事件。
-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没解决,那这种方案就根本不应该采纳
- 偷换概念谬误:论证中的关键词有多种含义。
- 公众谬论: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代表着真理。
- 可疑权威谬误:引述的某权威在该领域并没有话语权
- 情感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害怕、希望、爱过、同情、怜悯)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导致忽略重要证据或理由
-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
-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现实中存在多种选择但假设却只有两种
- 乱扣帽子谬误: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便认为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或行为
-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强烈情感认同的美的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
- 转移话题谬误:将注意力从原论题上转移到不相干的话题
- 循环论证谬误:在推理过程中假设结论成立的论证
- 以偏概全谬误:根据小部分人的经历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 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研究结论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时就应该抛弃
- 错误类比谬误:提出的类比存在重要且与结论相关的不同点
-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不足以说明整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或过度强调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 因果混淆谬误:混淆起因和结果或认不出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第三个因素的作用。
- 事后归因谬误:乙发生在甲之后就说乙是由甲造成的
关于谬论的延伸阅读:Damer《抨击错误推理》
问题6:证据的效力如何
事实断言:描述世界过去、现在、将来是什么样的看法,可能是描述性结论、证明描述性/规定性结论的理由、描述性假设,其中没有证据证实的叫做孤立论断。
何时相信这些断言:
- 无可置疑的常识
- 无懈可击的论证推理得出
- 合理的证据证实
每种证据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效力:
1. 直觉:常识、预感、第六感,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但是相信。个人经验可作为其理由
为何相信:无可置疑的常识,特例,有些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判断,医生火警等。
为何不相信:具有私密性,可能存在偏见。
2. 个人经历:自己经历或看到别人经历过的记忆中的事情,生动吸引人注意
为何相信:可以证明存在的可能性,但是不能肯定
为何不相信:样本不足,以偏概全
3. 典型案例:生动吸引人注意
为何相信:可以证明存在的可能性,但是不能肯定
为何不相信:以偏概全
4. 当事人证词:引用具体当事人的说法(评论、推荐等),特殊类型的个人经历
为何相信:
为何不相信:证词经过筛选,具有个人主观性,常常有选择地省略某些信息,名人效应
5. 专家意见:注意文献引用,要判断引用是否可靠
为何相信:需确认专家背景、专长,是否是一手资料专家,其他专家对该观点的态度
为何不相信:专家个人偏见、利益相关
6. 个人观察:
为何相信:近期多个非利益相关者的观察
为何不相信:个人偏见
7. 研究报告: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系统收集的观察数据
为何相信:可验证、可控制、精确
为何不相信:
资源可靠性:来源是否可靠,质量如何,数据是否真实可复现,样本是否足够(样本量、多样性、抽样随机程度)。
人员可靠性:研究结果往往存在多种解读,研究人员的偏见(利益相关),研究中的人为因素干扰(如调研措辞和语境导致的结果偏差)。作者不准确地引用研究报告,如忽略了限制因素等。过度概括
研究的实效性,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8. 类比:用两件事物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即A与B在很多方面相似,很可能其他方面也相似(假设)
为何相信:关注两事物相似和不同的方式即相似点与不同点间的关联
为何不相信:情感化引导
问题7:有没有替代原因(因果关系)
替代原因: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因果关系常见结论:
- 日常人际交往
- 以往或正在发生的世界大事
- 科学研究结果
组间比较:对照实验是常用实验方法,注意是否组间存在其他差异影响试验结果
陷阱1:相关不代表有因果关系,肯能存在的关系有:
- 甲影响乙
- 乙影响甲
- 互相影响
- 第三方因素导致的相关关系
陷阱2:相继发生不代表具有因果关系
陷阱3:基本归因错误,解释他人行为时高估个人倾向的重要性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
陷阱4:事先确定的原因在用其他信息证实这些既定假设
发现替代原因后要确定哪些更合理:
- 逻辑合理性
- 与所学知识间的一致性
- 过去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成功率
问题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陷阱1:不知来历,带有偏见
怎么办?弄清楚数据怎么来
陷阱2:平均值困惑
怎么办?搞清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同时知晓全距(最小和最大间的差距)和数值分布
陷阱3:包装数据证明另一个结论
怎么办?
忽略数据思考什么数据能证明结论
忽略结论思考数据能证明什么结论
陷阱4:省略数据
怎么办?在判断数据影响力之前思考还需要哪些信息
绝对值数据和百分比数据
相对比较数据
陷阱5:表达方式
问题9: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省略在所难免,当省略的信息影响对论证的判断时,这个被省略的就是重要的信息。
判断省略的线索:
- 反驳论证:反对的观点、冲突的研究
- 定义
- 假设:价值观假设和视角
- 信息来源
- 获取事实的细节:实验过程
- 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
- 遗漏的数据
- 省略的结果
- 提议的行动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结果
- 行动对政治、经济、社会、生物、精神、健康、环境对影响
- 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忽略预测的失败和失误情况
问题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二分法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结论成立必有其成立的条件。一个论证可能指向多个结论。
如何做?
寻找条件:问何时何地为什么,用假设的条件得出某个特定的结论,帮助自己发现结论的局限性
解决问题为导向:从理由出发寻找解决办法
注意:不是所有结论都一样可靠或有价值
总结:优质提问的流程
明确目标:确定是有意义的问题再开始,先问自己关我什么事
认真倾听:在讨论某个话题前,先明确论述的基本构成要素:论题,结论,理由(问题1,2),理解字面中的词是否有歧义(问题3),观点背后的立场是什么(问题4-5)。
仔细分析:整个推理论证是否合理,认可度及价值。(问题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