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写文章是无用之事,读书亦然。当然也可以用一个有说服力的古典中式答案: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说完笑眯眯摇头晃脑,但是有不识趣的硬要刨根问底,像拿起手术刀就要解剖,一是一,二是二,请把话说清楚,大概只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凡事有归因人心里才会踏实吧,老子打牌输是因为没有穿红内裤而且出门的时候先迈了左脚,刚刚站在一旁的倒霉孩子,唉,早把他轰走也许就不会输那么多了。下次一定记得出门先迈右脚。大学怎么不好好读多些书,如今我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田地,嗐,高中时候真不应该去上网,初中的老师真他妈不会教,真是一步错步步错。……有了归因,世界井然有序。
我把困惑归因于读书太少,以为读书多就能找到答案。近期草草翻了好几本书,倒是印证了学海无涯,史记算是看了两遍,每次都花了近两个月,可是能算看了两遍吗?汉武帝列传行文里面有多少褒贬能看出来吗?孔子和齐桓公时代相差多少?三家分晋与田陈篡齐两者有联系吗?全答不上,只不过想读小说一样看故事罢了。看过两遍的故事尚且记不得,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过,余华的活着看过,金庸的神雕侠侣看过,赛珍珠的大地看过,莫言的檀香刑看过,乱七八糟好些,此时一个画面都记不起,想来真是诧异,任你绞尽脑汁,一个画面都出不来,能算看过吗?还不如看一场电影省功夫。
文学作品本来就是消遣的,倒也罢了,偏学术的也看过一些,看佛洛依德、荣格、阿德勒的时候,觉得每个人都有些精神缺陷,有心事的人都像是童年遭受过阴影,等我把看过的几个心理学名词忘光之后,有病的人也少了。弗洛伊德说力比多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唯一的作用是在女生面前吹牛逼。但是吹牛逼的不止我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拿来用,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潜意识是一座巨大的冰山。——这种理论像味精一样,多少放一点,味道鲜美。
人文学科就是这样,不拘什么理论,好用的就可以拿来发展。心理学可以演化成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魔鬼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倒没听说过社会数学和犯罪物理学的分化。当我翻开俄国学者《佛教逻辑》以为能像解九连环一样揭开佛经精巧的语言背后的规律时,中观、唯识、因明,密密麻麻的名词先堵住前路,要登堂入室,先学一套黑话。
天王盖地虎,
宝塔镇河妖,
么哈么哈,
正晌午说话
谁也没有家,
脸怎么黄了,
防冷涂的蜡
会用专业名词,算是入了门,作为一个闲散的知识爱好者,又爱得广泛,大概也只能止步于入门了。说来可笑,本来学一套专业名词是为了登堂入室,入了门又不往前走了,那套名词最终只能唬一唬门外汉了,行家大概是不屑一顾的。
当年为了和自己的胃病打持久战,拿了一本中医学概论通读了一遍,至今五年过去了,五脏对应的五色、五官、方位仍然记得,表里营卫、望闻问切,略知一二。而当时对着不同的症状,似乎都和自己的像。处处有用结果一无是处。还是瞎耗费两个月时间。
若不是梁文道老师,我可能还沉浸在“读书可以解惑”的困境里。梁读书那么下功夫,自幼看书,读书为乐,读书为业,听了梁许多读书节目之后才幡然醒悟——首先吸收新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读书,有时候看到一个场景、听到一句话,认识一个词汇都可以拓宽思维的边界,看到“文章救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一句话就足够了,自己再做些小引申,想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智未开,西方的基础科学知识需要有人引进,所以做些科普文章很大的魔力。现在再做就是个“民科”了,若是埋头苦干读个一百万字的专著后才认定,“对,写文章确实没什么用”,那只能骂一句“钻牛角尖的呆子”了。读书思考就像是写诗拿着字典找韵脚,是费力不讨好的活,眼前的事,就在眼前解决,又何必引经据典,相信不属于自己的经验呢;另外,梁介绍读书不是自己喜欢什么就推荐,不,他是带着观点和价值的,作家已经把梁想带给社会的观点写下来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那我又何必再写一次呢?推荐已有的不就得了吗?——是的,有点孔子述而不作的意思,孔子没有观点,但编诗经、写春秋中已经体现了自己的观点态度。而且我们看得到,这是个无私的,以自己的影响力为别人做桥梁,百年后被推荐的作家被人传颂,而桥梁,可能仅仅是桥梁,被人遗忘了。
所以读书有没用?私以为有病治病,没钱赚钱,然后才是,闲来无事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