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授吟诵”的几点思考

2019-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叶花飞舞

      有人说我现在教的吟诵已经偏离了轨道,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原因,想法可能偏颇,一起探讨。

      何为“朗朗上口”是指响亮而顺口,我想,通俗地说,读上一句,很容易能带出下一句吧。而吟诵是一种历史悠久,很古老的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可我总在想,为什么昆曲能流传下来,还能衍生出来种类繁多的戏曲类型,吟诵为什么面临失传的边缘,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在这学习吟诵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一边思考,没办法,这是我的毛病,喜欢琢磨,还不喜欢墨守陈规。

        首先从吟诵调本身来说,流派太多,不同吟诵调传人,不同地方吟诵调,什么样的吟诵调能流传久远。和朗诵一样,朗朗上口的。虽然我不是学音乐出身,但是从小有个小小的能力,就是一段音乐,听前一部分我能唱出后一部分,听上一两遍基本就会唱了。其实这不是能力,只是音乐讲究韵律规则,如果没有韵律规则的歌曲,我肯定不知何去何从。我发现不讲韵律规则的音乐,动听的太少,这和吟诵调有些类似。这一年来,我所学习和教授的吟诵调,第一原则就是必须要满足诗的节律特点和平仄关系,否则就失去了吟诵的意义,那是唱歌,不是吟诵。第二,尽可能符合音律规律,符合音律规律的吟诵调,特别容易掌握,因为你知道下一个音调会是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能容易上手的原因。我们不只是在传授一种背诵古诗文的方法,也不只是在抢救和传承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带给孩子们一种美的享受,审美的培养。在现在文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接受多少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形式,孩子们自我意识越来越早树立起来,他们已经有了判断的能力。我想,要想让他们坚持这种吟诵方式,就需要他们先喜欢,感兴趣,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吗?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在既定的范围中,寻找最佳者,要达到“鱼和熊掌都要兼得。”从这一年的学习中,我还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音律感强的吟诵调都容易掌握,而音律感不强的吟诵调却不容易掌握,因为没有规律可寻,学习和记忆都很困难。这种音律感不强的吟诵调放在古诗吟诵上,还可以掌握。但是,如果是古文吟诵的话,难度极大,所以吟诵界都把古诗文的吟诵放在最后。原因一是,古文每句字数无规律,而且篇幅长,需要吟诵调去配合它,而无音律感的吟诵调所吟诵出的古文更加无规律可寻,这种无规律可寻是指每一句的吟诵调都不同,又都很相似,无奈的是,不才的我虽然自己可以去用吟诵调配合不同句长的古文,但还没找到好的方法教孩子。

        总结一下,好的吟诵调优美动听,可以吸引听众,符合音律规律,容易掌握,就更容易传承下去。

      其次,听了一些吟诵大家的吟诵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如叶调、唐调中的一些吟诵调音律感不强;而以戴学忱先生为例,她所传承的吟诵调音律感很强,如《敕勒歌》、《静夜思》等,为什么呢?因为戴学忱先生是学音乐出身,而其他大师则不是,所以戴学忱先生的吟诵调就朗朗上口,动听,才会有孩子睡觉都在吟诵的情况,试问,您随口哼出的小曲是不是您所喜欢的呢,喜欢您才能记住,不是吗?再比如《夜雨寄北》的新吟诵调,在符合节律平仄关系的基础上,从音律的角度进行了美化加工,初学的孩子们才能吟诵出自己的情感。

      以上,暂且是我在选择吟诵调和教授吟诵中的指导思想,因为本人也是初学,难免有不对之处,一起探讨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