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缺什么? | 《时代与逻辑》读后感
今日,阅读《那些最为欠缺的,都是中国教育应当努力前行的方向》一章,思维导图如下:
然后,我想到了我的课堂,思考我的课堂缺什么?其实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走向学生,问学生的感受,但是画面一再切换,终是没有勇气去问。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的课堂缺乏规范。
首先,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喜欢的一句话能说个十几分钟,不喜欢的句子一闪而过,这就导致了课堂重感受,少练习。刻意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我不能永远停留在浪漫的阶段,新的学期,结合期末考试痛点,我将动起来,结合课件,在浪漫感知的基础上精确训练,让学生的手、眼、嘴随着大脑一起动起来。
其次,语言不够精炼,归根结底还在于备课不够充分,总是素读基础上参考名家,教学环节记在心中备课就结束了,太过随意。新的学期,我要像刚毕业的时候,条条框框列清楚,以求逻辑清晰,语言规范。
最后,教学姿态太随意。我需要练习静站的姿态,因为视频中的我站在那里给人的感觉却是乱晃,很不稳重。从今天起,每天静站五分钟~
追求润泽的教室,无论默然,还是喧哗,教室里的每个人每一物都指向了学习体本身。
上学期学生说我的教学之态是“该放弃就放弃”,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从未想过放弃任何一个人。新学期甚至今后所有的从教之路,课堂应该如何?
现在的课堂是我是我,学生是学生,我们是分离的,原因有我,也有学生自己。记得一节课,我不停地追问学生答案从何而来,为何这样想,结果你猜怎么着?教室里越来越安静,终于,一个学生说了句“老师,我们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答案”那一刻,很无力,教育怎么成了这样?我回答“不是我想要什么答案,这道题没有固定答案,你得根据你的答案叩问自己,为何这样想,这是认识自己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学生依然无话可说。后来,我就学会了适可而止,知道答案的条件即可,不再引导学生思考原因。这也就导致了课堂越来越没有趣味,我们不是围绕着学习展开,而是面对着一盘冷气逼人的菜多方探讨。
课堂上如何构建师生关系,如何让师生围绕学习本身发力,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当下我所缺乏的。我要从当下冰冷生硬的课堂向润泽的教室努力。
定然还有诸多不足,但是终是因为我的胆小错过了自我剖析的机会,也许,利用这个暑假,我要设计一个问卷,从学生的角度认识自己?不知是否有这个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