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故事语文 语花乡土故事

《老部荡》之三

2017-10-25  本文已影响208人  徐云喜

老部荡之三一一一湖名因由恨意深。

醉舞游龙,墨泼天下

晚秋萧木残花,孤客羁旅天涯。斗室长诗佐酒,游龙信手涂鸦。

酒醉狂舞忆旧事,热血沸腾豪气生!狼毫紧握,且看我我墨泼天下!

笔在混乱中潇洒,把悲欢全抛下。

一缕惆怅一抹决别踏晚霞。一杯漂泊一盏爱恨终无涯。一撇青山一点千军又万马。一方帅印一颗赤诚报国家。我运笔如行云,研墨泪挥洒,把爱恨全留下。

千年的风还在刮,蜂火又南下,我挥师边关,十万铁骑保华夏。士吼星月动,鼓震山河诧。旌旗飘百里,金戈逢敌杀!满地残肢碎甲,一路血染黄沙。列寇降书臣首,壮士凯旋还家。辞却封爵侯府,青衫琴萧天涯。

碟舞早春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牧童横笛村口,西湖佳丽浣纱。纵观江山美如画,只需我三两笔勾划!

风袭薄帘,夜惊寒鸦,梦醒笔折,四十花发,人生如梦,谁的天下?帝王庶民,只不过是那千里飘忽的黄沙。。。。。。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县城搜查,遭拒,遂炮轰宛平城。此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

抗战中,湖北是中日必战之地,湖北北接中原,南连潇湘,西通巴蜀,东临赣皖,襟江带水,长江汉水纵横口贯通。日军无论沿平汉,粤汉线南下攻取湖南,广西,还是溯长江而攻四川,重庆,湖北均为必战之地。

湖北也是难战之地,全省东,北,西三面均为高山,只有南面地势较低,仿佛马蹄形,地形险阻,作战艰难。

石首正处湖北马蹄形的缺口处,熟称牛八卦,北依长江,西连公安,南接常徳,东倚洞庭。当时的石首城,最发达的乡镇有藕池,调关,新厂三镇,藕池是石首的西北门户,石首北临长江,只能从陆路进攻。日军从公安南下至藕池,开始对石首长达三年的奴役。

罄竹难书!日军在石首地区奸淫妇女,烧杀虐抢,抓捕劳工强拉民夫,石首沧陷的近三年,日军共抓派劳工达43万人次,被折磨至死的劳工达3000余人。

1943年5月5日,日军自藕池南下,进入高陵岗一带,一路疯狂烧杀,制造了无数惨案!屠杀平民140人,致伤残者不计其数。

日军陆军从高陵岗南下,沿着藕池河,途经关山荡,月提拐,杨桐咀,红旗,午爱,联合,长山,新林,新华,列宁咀,固城湖,五星等十多个村庄,鬼子进村,烧杀辱虐,鸡犬不留。

我的老家就在新华村,就在老部荡的湖边。

可怜我世代耕种的父老乡亲!稍作反抗便遭受惨无人道的屠杀。

可敬可爱的父老乡亲!是你们拿着镰刀斧头扁担锄头,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亲人,和鬼子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可钦可悲的父老乡亲!你们手中的镰刀斧头扁担锄头哪里是鬼子手中的枪炮火药的对手?加上村庄地势平坦四野开阔,根本上不利于游击作战。

悲情在1943年6月上演,乡亲死伤达百人,我们村的一个老兄弟的岳母便被鬼子割掉了一只乳房。

多么希望能如电视集中的八路从天而降,救我无助的父老乡亲于水火!多么希望行侠仗义的剑客,救我淳朴的父老乡亲于泥潭!多么希望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救我善良的父老乡亲于绝望!

鬼子见到女人就抢就辱,万般无奈下,村里的妇女儿童便前往老部荡避难,她们躲在浅水区的荷叶底下,泡得浑身发白又累又饿,日军正预撤退时,忽然听到十数只乌鸦大叫“荷叶刀,荷叶刀”,于是日军五十多人赶往大湖,发现了颤抖无助的妇女儿童,提起东洋大刀,对着荷叶横扫……刹时,血染湖泊,哀鸿遍野,待邻村救援赶来,荷叶下的乡亲十死其六,滔天的罪行啊!惨不忍暏,杜鹃泣血,牛马流泪,竹树哀鸣,湖水噎咽……

不共戴天之仇!铭心刻骨之恨!

乡亲们爬进湖中,抱起惊恐的死不暝目的亲人,血泪滴入湖水,沸腾起烟雾,煎灼了身心。

后来村民们便改湖名为“脑壳荡”,以纪念遇难的父老乡亲,从大剅口引河水经何家湾流入老部荡,使其全面换水三次,并置香烛纸钱拜祭亡灵,恭请她们出湖安息。

至那年以后,村民见到乌鸦与黑色的“八哥鸟”(俗称牛屎八果子)便疯狂灭绝,是那些黑色的怪物引来恶毒的日本禽兽,对善良的乡亲进行惨不忍睹的屠杀。

至那年以后,村里出去的孩子,不去日本旅游,不买日本车,不进日企上班,不谈日本对象。也许是“老壳荡”的湖名过于血腥,让人永远有血泪的哀痛,也许是乡音口语的因素,湖名被慢慢变音被叫成了“老部荡”。

(很多地名叫成谐音,一是乡音口语的因素,二是文化环境因素,不谈晚清与民国的艰辛,直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初期,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艰难异常,受文化教育的群体极少,文盲群体占绝大多数,食不裹腹的年代,只能口口相传一些往事,于是出现了地名谐音现象,如高陵镇的“多子桥”,人们叫“砣子桥”,桥梁村有个“赤雁湖”,人们叫“泽雁湖”,二郎庙村有个“车落湖”,人们叫做“朱楼湖”。地名典故都有他的历史渊源,有着一定的文化传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是当地民众生活的一个投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