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婚姻育儿散文

《何以为家》:人其实一生都在寻找这两样东西

2019-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晓方51

01

“五一”假期,一家人去看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在电影院门口就被卖煎饼的大妈劝阻:“最好不要去看,太压抑了”。

确实!剧情有些出乎意料,主人公不幸的经历伴着揪心的痛。

担任主演的十二岁小男孩赞恩·阿尔·拉菲亚,本就是从叙利亚逃亡至黎巴嫩的难民小孩,其中好多情节都是他的真实经历。

法庭上,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

赞恩出生在黎巴嫩难民区,其父母是没有身份的难民,一家人过着困顿的生活。当十一岁的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拼劲全力制止不成功之后,愤怒离家。

赞恩认识了没有身份证明、在餐厅打黑工的拉希尔,他帮拉希尔照顾年幼的宝宝,没想到有一天,拉希尔还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赞恩艰难谋生也养活不了这个婴儿,他被迫把婴儿交给不怀好意的男人。

在父亲带着妹妹离开的时刻,在被迫送出拉希尔儿子的时刻,他站在破败的街角,仿佛人生走到尽头。赞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都在诉说,那些曾经自以为可以保护的人,其实一个也保护不了。

这一场景透出一个孩子在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困顿。同样折磨人的是,他只是别人眼里的黑户和蝼蚁一样的东西。

他想要身份证明,被父亲告知,他们这种人只能像虫子般活着,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死活。这个国家并不承认他们的存在,他们永远都是寄人篱下!

妹妹的死是因为没有身份证,才被医院拒收。

父母最大的心结就是得不到本国证件,拉希尔也是一直希望能有一个正式的身份。

赞恩一直想得到来自家庭的爱,社会的尊重和国家的承认。

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赞恩其实一直在苦苦追寻这两样东西:价值感和归属感。一个人缺少了这两样,必然感觉生活带给他的都是痛苦和绝望。

影片的最后,赞恩终于有护照了,在照照片的时候,他露出了唯一的一次微笑。

02

大家都已看完了《都挺好》这部电视剧,追剧总是慢半拍的我,还在收尾阶段。

看到苏大强因为遭到儿女阻挠,不能和保姆小蔡结婚,各种“作”,我的笑声好几次都喷到了屏幕上。但是笑过之后又有这样的感慨:可怜的苏大强!

我们来捋一捋他“作”的幕后原因。

他在妻子活着的时候,他被三十六度无死角地控制着,而且是妻子眼里的“窝囊废”。

在女儿明玉指着他,说他是窝囊废,不配有家,不配有孩子时,回忆再一次折磨他——这也是妻子曾给他下过的定义,他彻底崩溃。

苏大强确实窝囊,活在自己老婆的阴影下,他在家里当不了一点家,就连给女儿夹个鸡腿都得看老婆脸色。

但是保姆手舞足蹈地念他的诗作,给他尊严和价值感,让他更像一个男人。保姆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找到了在他的妻子那儿,得不到的温暖。

所以,后来他被保姆轰出门,甚至明知保姆就是图他的钱,也想上这个当。与其说苏大强傻出了新水平,不如说他更留恋这份价值感和归属感。

03

为了更好的了解价值感和归属感,我去找了度娘。

价值感:感受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之做出贡献。

归属感: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有所归属,感受到自己能够融入一个家庭或集体。

价值感说白了,就是感觉自己有用。归属感用大白话就是:个人感觉自己属于某个组织。

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我感觉在某个组织里有用。呵呵,顿时感觉自己好有才。

阿德勒认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孩子的首要心理需求,这又何尝不是大人们的心理需要?

这两样东西好比植物生活的土壤,缺了它们,植物很难存活。所以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人生,也必定是悲催的。

最后,我们应该庆幸没有生在赞恩那样的国度,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去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就算我们是苏大强,也要活得大度、有担当、有自尊,实现自己的价值,去找到那份有温度的归属感。

晓方:俩个娃的妈。坚信唯有读书和码字不可辜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