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存活的意义
昨天去书店了,买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和李娟第一本书《九篇雪》。
自从看了《断舍离》以后,不怎么买书了,因为买的书看完或者不看都变成囤积的“垃圾”需要处理,而且按照“断舍离”理论,如果一本书是有价值的,看完了吸收了,化为己用,就可以送人了;如果一本书是没有价值的,那直接就可以扔掉。或者一本书对你来说是超级有价值的,可以重新购买收藏起来。
但是按照秋叶大叔的理论,如果想要培养读书的习惯,周围要塞满了各种书籍,而且如果想要了解一个知识体系,要读遍该体系内各种版本的书,以便建立知识框架。有的时候,其中一本书对大叔有使用价值的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句话。
以上两种理论其实也并不矛盾,如果书籍真的读透了,那么读完就真的可以扔掉或者送给其他人,只需要消化库存就可以。
买九篇雪的原因是李娟,很多人都提到过她。尤其是提到新疆,想了解新疆就要读李娟。
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独立书店,卖咖啡,环境优雅,设计了很多让人很舒服在里面读书的坐的地方,还有类似飘窗一样的座位,还有楼上亲子读书区,大概看了看,有中文书和英文原版书,还有各种衍生品出售。昨天因为下雨,人不是很多,里面有一对父子在看书,还有两三个人在闲逛。
书都是原价出售的,里面的衍生品标价也大概是50%利润左右,浓缩咖啡25,单品咖啡40左右。在这个租金高昂的地段,这个书店存活的几率有多大呢?
我记得有个出版社出了一套明信片,记录了100家独立书店,明信片的扉页说,这100家独立书店在逐渐的减少,出版的同时有的明信片已经成了绝版。
相信每一个开独立书店的人,都是爱书之人,希望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这是一个梦想,赚钱不赚钱是次要的事。
在互联网时代,网上购买图书越来越普及,网商的活动力度大,折扣也低,实体书店竞争已经不容易。更何况,现在随着网商销量越来越大,与出版社的独家买断也越来越多。
还有实体书店买书时间成本太高。如果知道买什么书,也要经过查柜台、翻阅、排队购买等一系列动作;如果不知道想买什么书,就要一本本的翻,就像随机播放一样,随随便便半天就过去了。在网上购买,从搜索、看评论、下单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你说消费者会选什么呢?
独立书店存活之艰难,这是让人心痛的,更心痛的事实是:中国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掌握社会财富,可能独立书店所承受的成本也就没有那么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