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书馆千钻公会巢湖文海

智慧来自学问纯笃——舒生读《论语》第一百三十八

2020-09-05  本文已影响0人  舒文shuwen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记住,牢记。厌,本义是饱食,引申为满足、厌烦。诲,是教导、教诲。何有于我哉,有多种说法,一种是除了……我还有什么呢?还有一种是:我做到了哪些呢?从《论语》全篇其他地方看,孔子多次以不厌不倦自居自任,不会忽然说自己什么都没有。

这句话翻译是,孔子说:将所学的东西默记于心,学习永不满足,教人永远不倦怠。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呢?

这里应该是孔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学习的三个标准:

一个是默而知之,有点类似于他评价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心里什么都明白,但嘴上不说,在心里反复咂摸,不断把学到的东西深化、内化。默的前提是虚心,不能有胜心。就如前面说过的,成天想着琢磨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一心想在前人的成就上找漏洞,然后自己搞出个大创新来,这基本上都是天方夜谭。

所以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就是没有先入为主的要怎么样,虚心向古人学习、向前人学习,“信而好古”。在这个基础上,手机整理先王之政典,重新删繁就简,将六经再次带到人们的视野,然后身体力行,努力按照先王之道去做,试图重建秩序。这样的过程能称之为好学,所以孔子自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的大德是好学,好学而成圣。

二是学而不厌,这个很难。只有对所学的东西达到“真爱”的程度,才能走到这样的境界,“相看两不厌”。人在想要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都是奋发图强的,设想个宏大的目标,制定个详细的计划,做出了努力的样子,但难在坚持,做着做着就厌倦了,懈怠了。然后就会产生怀疑,怀疑自己所坚持的是不是真的有意义,进而动摇自己行动的基础,慢慢也就不再坚持了。所以曾国藩在谈学习修身时,强调最多的也就是“恒”的功夫,要“日日不断之功”,每天的书不看完、功课不做完不睡觉。

 我身边有很多减肥的朋友,几乎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有人想靠控制饮食减肥,但他们少吃一口并不会立马瘦,多吃一口第二天就会感到自己好像又长了二两肉;有人想靠运动减肥,但他们多跑一圈不会立马多瘦一点,少跑一天就感觉自己又胖回来了;甚至有的人原本已经坚持健康饮食大半年,一旦放任自己胡吃海喝半个月,之前所有的努力就通通都白费了。  对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来说,反复的挫败后就更容易放任自己。只有少数人做到了坚持,每一天都严格地要求和管理自己。

在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坚持和努力。你必须持续自律,才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过,这样的坚持是初级的,是靠自己的毅力去保持。更高级别的境界是喜爱,因爱而坚持,这样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才是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还是说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就算是个穷光蛋,只要能学习自己喜爱的东西,他就是快乐的。这句话和前面那句“默而识之”联系在一起,好学的境界是把学习的东西放在心里,了解透彻、反复玩味,最终达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然后有所悟、有所得。

三是诲人不倦,这看上去是对老师的要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这三点也是孔子做老师的标准。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诲人不倦既是很好的学习深化的方法,也是学习内化外化的良性循环。孔子所说的学习,是价值之学、生命之学,每个学习的人都是“六经注我”,都是“人能弘道”。这样学习的过程,也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过程。

儒家讲学习,最看重的是读书和交友,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学习交友也需要有诲人不倦的理念,需要和同志朋友相互切磋交流,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告诉别人,再学习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更进一步是引领一种风尚,做自己学到的,立身为旗、以身示范。比如学习《论语》,就按照《论语》说的价值观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孔子学说到底是什么样子,感受其中的魅力,“只开风气不为师”,本身也是诲人的过程。

只有以学为乐,乐在其中,才能学而不厌;只有学而不厌,进德修业,温故知新,才能诲人不倦。有人总结读书的三种方式:一种是记住所读内容,以备考引用、炫人,所谓今之学者为人;二种是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读书,从中选取所需内容,以为研究之用;三种是读而以心体会,心能相应而乐,不能相应者存疑,不在记忆,自然存诸心。

欲成君子,当取法孔子,默而行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