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无奈反乡,心中充满愧疚

2023-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字杂谈

1975年,北京女知青因病返城,在回城的前夜,农村男友来到宿舍,她扑进男友怀里,哭着说:“对不起,我不想回去,可是没办法...”两人紧紧相拥、难舍难分。多年以后,她始终无法面对,充满愧疚。

这是怎么回事呢?

1968年冬天,17岁的赵桂芝来到山西临汾宋家塬插队。

刚下火车,她的心就凉了一大截,下了火车上公交,又走了几十里路,才来到宋家塬。

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宋家塬既偏僻又贫穷,粮食要到公社里领,吃水要到3公里外去挑。

第一天,知青们到队长家吃第一顿饭,饭前洗手时,队长老婆盯着她们。

赵桂芝第一个洗,洗完正要把水倒掉,只见有人一把抢过去,原来是队长老婆把水盆端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要二次使用,可想而知,在这里水有多珍贵。

可是知青都不会挑水,队里专门派了一个小伙子宋庆军教他们。

宋庆军只有17岁,小伙子一表人才,不像农村人,会识字、会算账,还是队里的记工员。

一天,宋庆军来帮知青挑水,赵桂芝好奇地跟着去了,走在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的,好不容易走到了打水的地方。

等打满水,宋庆军在前面走,赵桂芝担着水摇摇晃晃地走在后面,结果走到半路,鞋和裤脚都湿了,水还洒了大半桶,她顿时委屈地哇哇大哭。

宋庆军安慰道:“不急不急,你在这等着。”

只见宋庆军飞快地跑了几个来回,总算把大缸填满,等回去时天已经黑了,就这样两人渐渐熟悉。

就这样,宋庆军经常帮知青点挑水,帮他们干活,特别是对赵桂芝更是不同。

赵桂芝远离家乡,宋庆军的关心,让她感到倍加温暖。

1973年,赵桂芝回家探亲,宋庆军送她到车站,悄悄塞给她几个热乎乎的白饼,她心里甜滋滋的,这可是省下来的。

回来后,赵桂芝给宋庆军带了北京特产,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对。

赵桂芝只要遇到任何困难,宋庆军总是第一时间出现,温情脉脉在两人心中流淌。

1974年,有的知青被招工回城,赵桂芝不舍得离开宋庆军,没有回去。

这时母亲打来电话,她吞吞吐吐道:“我想留在这里成家。”

母亲一听大怒:“不行,你必须回来,我不能看着你在农村耽误一辈子。”

没多久,家里托人给她办了医院证明,经审批可以返回城里。

1975年,在赵桂芝回城的前夜,宋庆军来到宿舍,赵桂芝扑进他的怀里,紧紧抱着他,失声痛哭,道:“对不起,我不想走,但是没有办法,”那一夜两人难舍难分,但最终赵桂芝还是离开了。

回到北京的赵桂芝进了木器厂当工人,不久竟然发现怀孕了。

母亲气得要打她,拉着她去医院做手术,可是医生说:如果打掉,可能会对以后有影响。

没办法,为了安全,只好回家了。

这时,赵桂芝父亲想起自己的徒弟。

杨大勇,26岁了,还没有找对象,于是赵父把杨大勇叫来,两人关在房子里说了半天。

没过多久,赵桂芝与杨大勇成婚,七个月后,生下一个女儿。

周围的人听说赵桂芝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早产了。

杨大勇待女儿如亲生,即便两年后,赵桂芝又生了一个儿子,杨大勇依然是个女儿奴。

赵桂芝当初与杨大勇结婚,纯属权宜之计,并没有多少感情。

可是看到杨大勇始终对她如一,特别是对女儿的宠爱,她冰冷地心渐渐融化,抛开芥蒂,安心与杨大勇过日子。

十几年后,有知青要去马家塬,邀请她时,她婉言推辞,她始终无法面对宋庆军,于是托人给宋庆军带去2000块钱和一些土特产。

可是当知青回来告诉她,宋庆军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还娶了一个有缺陷的女人时,她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歉意,却也无可奈何。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事情身不由己,有遗憾、有回不去的过去。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命运靠自己把握,幸福靠自己争取,过好当下、珍惜眼前人,心存感恩,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