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的不是青蛙,而是你自己
这两天朋友圈疯狂传播得最多的游戏,除了《恋与制作人》就是《旅行青蛙》(旅かえる)了。
一夜之间所有的李泽言老婆都变成了留守在家中的老母亲。
文/灵魂漂泊 的孤独这款手游到底怎么玩?玩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你有一只蛙,但你只能做三件事:
1.默默付出:赚钱养它,准备它旅行时的食住行(蛙蛙的朋友到访时你也要管吃住);
2.看着它:看它在室内干自己的事,包括吃饭、睡觉、看书、写日记、做木活……
3.傻等着:等蛙儿子寄给你沿途的风景和美食照片。
而玩家的存在也被美其名曰:老父亲或老母亲。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款操作简单近乎傻瓜的游戏,竟然能风靡广大网友的朋友圈,且自1.21日起没有官宣、没有汉化版本,但成功甩掉“农药”和“吃鸡”登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游戏排行榜第一名,并且已经霸榜数日了。所以下面我们来扒一扒我蛙儿子为何这么火?
文/灵魂漂泊的孤独事实上,这只蛙和那些呆在井底的家伙不一样,这是一只向往着“诗与远方”的青蛙。
他大多数时间都在旅行,在家时就吃吃饭、看看书、写写信、削削木头,过着一种诗意的佛系生活。
看着他在家的乖乖宝宝模样,你会不由自主地露出一股”老爹妈”的微笑。
只是令人焦灼的是,他的行程不受你的控制,你甚至不知道他的日程安排。
你需要做的就是收割三叶草,然后用三叶草为青蛙兑换食物和装备,供它吃饭或旅行,看着它在屏幕里度过“蛙生”。
除此之外,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等他回家。
“蛙儿子”的存在,恍若世上另一个自己。
大多数人把这只青蛙当成儿子来养,于是乎朋友圈瞬间成了年轻人们的“晒娃”场所。
文/灵魂漂泊的孤独之所以一定要晒,也许是因为“蛙”和“娃”是谐音,更是因为我们“近乎老矣”的言行,和空巢老人般渴望着关爱的心态。
突然间觉得,在深层次上,我们养的并不是儿子,而是一个想象中的自己罢了。
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学习,耐下性子坚持看书。
我们希望能到处走走停停,结识爱人和各类朋友,然后也拍照寄明信片给家里。
我们希望每天能有点事做,哪怕只是磨刀霍霍,对镜发呆贴花黄。
我们更希望的是,自己能不受父母控制,想出去就出去,想回家就回家,最任性的是,根据麻麻准备饭菜的口味选择今天要做的事情。
生活也许佛系,日子必须充实,这或许才是大多数年轻人最真实的心声吧。
文/灵魂漂泊的孤独“养蛙”的背后,实际上是非常深刻的孤独。
都市里的我们,面对着高居不下的房价、难以跨越的阶层流动、复杂的人际交往。
我们想抗争,却没有勇气,也不敢任性。
我们只能将一切诉诸于个人心理,虚拟空间,尽量调节情绪,让自己更快乐起来。
但这怡然自乐中,却又不时流露出某种苦涩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孤独。
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留言:
“我家蛙子不出门,背包都整理好了,看了一下午书,一点动静都没有。老妈不需要你上清华北大,快出去浪啊!”
“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多认识些朋友有好处。”
这呼告,其实更像是对自己说的。
不少一个人生活的年轻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叫“空巢青年”。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他们孤身一人,没有太多朋友,也没有什么业余娱乐,日子孤寂单调无聊。
而生活的诸多不顺意,最终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空巢感和无归属感,他们与人群背离,在城市的繁华之外找到暂时的精神抚慰。
这时,他们就像那只宅在家里,没有朋友,一个人旅行的青蛙,虽有着一个人的清净和自在,但也有着一个人的孤独、苦闷和自怜。
面对真实的孤独,劝诫常常显得空洞,而真实的慰藉又难以获得。
好在还有一只孤独的青蛙,孤独地面朝大海,那渺小的背影好像告诉着你: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种共鸣,足矣。
文/灵魂漂泊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