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八”,花样年
每年岁末,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开始像大雁南归一样,朝着故乡的方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家过大年,给在外奔波了一年的自己划上圆满的句号。
回家过年是中国传统里永恒的主题,回了家,才是落叶归根,才是心安梦香。年恒不变,年轮在变。不同的年华岁月里,我们每个人过的年都一样,却又“不一样”。
8岁,活蹦乱跳的年纪,脑子里装的都是糖果、新衣服、压岁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是一年中,最期盼的节日。他们也会像“小大人”一样,忙前忙后,帮忙贴春联、购置新衣服、备年货……,大年初一,天蒙蒙亮,行将破晓时分,就等不及了,兴奋的从床上爬起来,穿上新衣服,提着大大的袋子,跑着、笑着、叫着“拜年啦”,一点都不顾及别人家还在被窝里,没有起床!咚咚的敲开别人家的门,不一会儿,袋子里拜的“年货”就装满了,重的压弯了他们的腰,却还不知疲惫的一小步,一小步的往下一家走去,对他们来说,满袋子的零食,崭新的新衣便是他们的年了。
18岁,一个特别的年纪,叛逆期的尾巴与穿上西装行成人礼相撞了。矜持又扭捏,内心期盼着过年,期盼着收到大人们的红包,心里的活动却又不断的告诉自己,你已经长大了,不能收礼物了,要表现的像个大人一样。矛盾又纠结,假装的正经,孩子气的严肃,最终在大姑大姨塞红包,送礼物时,溃败下来,原形毕露,笑咪咪的接过,早已将什么18岁成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8岁,半老徐娘,风韵犹存。这时的“年”再也不似小女孩那样,没有杂质的“年”了。彼时,在夫家忙前忙后,招待客人,有时连人都不认识,却不得不假装熟络的招呼“来啦,来,喝杯茶再走”。她们的年从此就定格在这里了,年复一年,消磨了少女的纯真,圆润了少妇的人情世故。
48岁,年近半百,“年年”依旧。年的重心已经向儿女倾斜,每年早早的包好饺子,备好腊鱼腊肉,期盼着或在外求学,或他乡工作的孩子早日归来,一家团圆。拜年的礼节在母亲们的心里,早已成为了一项游刃有余的应酬,什么都比不上游子归家来得重要。他们的年从此就落在了孩子身上。
68岁,将至期颐之年,皱纹悄然爬上了满脸,负担着太多的身体被岁月压弯了腰,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银盘子似的锃亮。她们已经退下了“年”的“战场”,换成了儿媳妇“闪亮登场”,自己便瞧着孙子可爱稚嫩的脸庞,开始回想自己过的每一个年,每一年的变化与感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变的是年味,变化的是年龄,更是心境。我们的新年终将在期盼中到来,热闹中退去,来年更盼春归,盼新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