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部编版教材,依本扣标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2020-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噜噜890108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于是很多教师轻课本,重课外,尤其是毕业班,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便扔掉课本,通过密集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取得优异成绩。但我们却忘了叶老还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种种的书”,“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国文教学所以要用课本或选文,就在将课本或选文作为凭借,然后种种工作得以着手”。无独不成成偶,远在西方的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材是学生的向导,靠着它可以节省时间,少犯错误”。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把教材当成生成教学内容的凭借或例子的基础是教教材。一线教师只有回归部编版教材,依本扣标,才能培养学生语文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应用”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层,有了“语言建构与应用”才会延伸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才会最终实现文化认同、文化事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语文建构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只能回归教材,在言语活动中,依标扣本积累、梳理、整合,在具体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语文知识运用的规律。

反观部编本教材,以“以德树人”“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著称,具体而言就是“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多层次自主学习”助学系统,梯度安排各种“语文知识”等,充分利用部编版科学合理的编排对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大有裨益。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语言建构与应用”需要在教材中积累、品味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及时,没有语言概念,学生的积累和品味就会缺少方向。比如字词教学,单独的字词是不存在意义的,他只有置身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比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有大量拗口诗化的四字词语,如:“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群蚁排衙”“气冲斗牛”“慷慨淋漓”等,这些词语意蕴丰富,如果把词语单独汇聚出来,脱离语境,刻意训练,多次练习后,我不否认学生有掌握的可能性。但这种脱离情景的学习单纯停留在记忆得存储上,学生很难学习致用,理解作者选用词语背后的匠心、诗心、情感。没有潜入文本的深度学习,没有创设情境使文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发生练习,学生习得的知识就是僵硬的、无生命力的、不能被学生内化的,“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就无从说起。

积累和品味必须在语言材料中发生,随文学习,余映潮老师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活动设计和训练。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余老师向学生提出八个小专题,分别是:“1.于勒的“称呼”欣赏;2.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这八个专题要求学生必须沉潜进入文本才能真正品味语言材料,获得文本感受分析的基本能力。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语言建构与应用”需要在教材中探寻、习得程序性知识

积累和品析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能促进阅读过程中词的解码、词义的提取及语句的整合”,“作者长时记忆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写作质量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具有同等写作技能水平的人,如果对文章主题所拥有的陈述性知识不同,写出的文章就会有较大的质量差异”,但要真正的建构与应用语言还需要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在部编本教材中集中出现在“导读”“思考探究”“阅读提示”“写作”“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补白”中集中出现,通常可以划分为“阅读策略”、“写作策略”、“语言知识”、“修辞知识”这几类别。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只有在教材中探寻、习得程序性知识,学生才能认清事物之间的概念结构联系,才能对学生的内部认知重组构建,学生的学习才能走向深处。

不管是余映潮老师的活动训练,还是王君老师老师的朗读指导,都会在活动训练中给予学生范例,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追本溯源,教于无痕。现在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命题形式模仿改造课后思维探究题,但依旧是学生失分重灾区,追本溯源正是教师没有做到在教材中探寻、习得程序性知识,没有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语言建构与应用”需要在课内教材中培养、迁移能力到课外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部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要求遵循“教读学法,自读得法,课外用法”的原则,在不同理念的指导下展开语文活动。如何从课内走向课外?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共同提出过一个观点:“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也就是说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关键是“触发”,“触发”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以学生的背景知识为基础,将知识的学习迁移到课外其他篇章的语言架构的学习活动中。

语言知识能力可以在课内培养,必须在课外运用才能扎实掌握。我们依旧以《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为例,看孙秋备老师板块四的处理:“活动:体悟精神,写小诗;要求:朗读10——18段,选用或化用文中词句,写一首‘赞美革命家闻一多’为题的小诗。”如此以来,以文本为依托,在课内习得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就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输出中倒逼输入,在教育支架以及语言建构活动中掌握内容、提升思维力、表达力,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思想文化体系。

考试就是检测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结果。我们只有带领学生从课内能力培养到课外迁移运用,从积累材料到构建知识体系,老老实实落实现代文语文教学任务,扎扎实实带领学生学好课文,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语言与应用”的构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