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世间事

在沙漠用海水种庄稼,87岁中国老人再次创新,给全世界带来希望

2018-08-22  本文已影响2人  茗洛川

欲解苍生苦,甘为水稻翁。

平生鸿鹄志,尽付在泥中。

他已经87岁了,

但每天仍奔波在工作现场,

数十年如一日的辛苦操劳,

仅仅只为兑现当年许下的诺言: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而今,

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屡次突破新成就,

就在这半年不到的时间里,

这位老人已3次登上热搜,

随便一条微博点赞数超过数十万。

而他的名字就叫做袁隆平,

一位从田埂中走来的科学家!

1.

这次上热搜,

也是因为袁老研究出了新花样:

“沙漠海水稻”。

何为海水稻呢,

顾名思义,

就是依靠海水生长的水稻,

生长在沿海滩涂。

就在这个月,

袁老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田中,

种植的海水稻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亩产量超过了500公斤。

而这些新培育的大米,

也是波斯湾南岸有史以来

种出的第一茬稻米!

袁老获得的这一成绩,

在当今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同时为沙漠地区带来了新希望,

也在世界上增添了一笔“中国伟绩”。

他,一位从农田里走出来的老伯伯,

终于将沙漠变成了绿洲。

其实,想在沙漠里种出庄家来,

听着就非常困难,

细细说来里面就包括极端的昼夜温差、

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

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

缺乏种植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像在迪拜地区,

每年的6—7月份地表温度

可达54摄氏度以上,

昼夜温差最大可达30摄氏度以上,

沙漠地下7—8米即为

盐度高达1.6%的咸水,

土地表层为细沙,

地下50—80cm即为风化岩石结构。

首先突破自然环境设置的障碍,

袁老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克服方法,

除了需要选育出适应于当地积温带的水稻耐盐碱品种以外,

自己还琢磨出一套“四维改良法”,

来改良因盐碱地区的植保体系,达到节约淡水资源、

避免次生盐碱化、建立土壤团粒结构和智能化水肥循环等目的,

将沙漠人为改造为种植田。

2.

对于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

或许,还不太能体会这一成果的重要性,

但只要看一组数据,

你马上能明白其中的壮举。

就拿中国来说,

虽然地域辽阔,

但你想象不到的是,

我国就有15亿亩盐碱地。

这些地方,

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

是一笔非常大的资源浪费。

而海水稻试验的成功,

代表着今后这些地方将得以利用,

每年将多产500亿公斤,

能给数亿贫困家庭带来希望。

在放眼全世界,据不完全统计,

全球有超过8亿的人口,

每天食不果腹,

而荒废的盐碱地有142亿亩无法利用,

若是全部用来种植,

将会是多么大的一种贡献。

其实,“海水稻”早在国内山东、

新疆等早已建立了示范种植基地,

袁老也是通过一步步摸索,

才了解到海盐碱地、黄土盐碱地、

苏打盐碱地等五种

典型盐碱地区的种植方案。

现在,

袁老正带着团队将视线投向

全球9.5亿公顷的盐碱地上,

欲将海水稻的种子

播撒在“一带一路”的沿线上。

而海水稻技术,

在未来将改变全人类的命运。

3.

袁老曾说过自己有两个愿望: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我的梦里,

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

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另外一个愿望,

就是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

实现了以后,

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

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奋斗。

这就是我的梦,

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后来,他又有了第三个愿望:

“培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

当时他介绍说:

“种水稻需要施肥、灌水、

治理病虫害,

但这些都需要成本,

之前海水稻产量不高,

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

属于半野生状态,

农民种了连成本都收不回,

积极性就不高,

但如果能提高到亩产300公斤,

种海水稻就划得来了。” 

而且海水稻种植后,

不用施肥,自抗病虫,

富硒、高氨基酸,

粒后的稻米呈胭脂红色。

为什么会呈现红色呢?

中国保健协会食品安全评估专家

委员李新兰介绍说,

“红色主要是硒含量,

比普通大米高7.2倍。”

除此而外,它的pH值有8.8,

但吃起来口味并没什么影响。

而袁老,

那时也给团队定了一个目标:

“我们定了个指标,

通过3年的努力达到海水稻抗盐碱0.8%,

相当于滩涂的盐份,

产量(每亩)300公斤。”

撇开这些成就不说,

87岁的他,

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尤其是下田这件事上。

对于一位老人来说,

真的相当不容易,

即便在记者采访的片刻时间,

他都放不下心心念念的水稻。

他说,只要水稻在生长期,

他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

去年,他肺部感染,一天需要打3次针,

后来身体稍有好转,又到田里去了。

如今,袁老又有了一个最大的期希:

他希望带着科研团队攻克“巨型稻”,

在未来3年里实现亩产千斤!

其实,他做的所有努力,

只为了一个原因,

就是希望有一天,

天下不再有饿肚子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