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婚姻家庭篇亲子教育

想要孩子学会分享,必先让孩子懂得“自私”

2017-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UC_Unicorn

最近我看到有一个画家画了一辑图片,非常有趣,叫“如果宝宝们也有朋友圈”……

这跟之前什么“如果三国英雄也有朋友圈……”之类的很相似,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宝宝们。

其实图片说到的问题,也是各位爸爸关心的问题,与其说这是孩子的困惑,倒不如说是父母的困惑。

不过在接下来的一个图片,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内容,是关于“分享”的。

诚然,这也是很多爸爸头痛的问题。很多爸爸喜欢对着孩子说,“你要学会分享。”

说完之后,可能就把孩子手中的零食糖果分给了别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把孩子房间的玩具翻找出来,送给别人。

这是什么?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强取豪夺”。

什么叫分享?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 [1]

从这个定义来看,分享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特征: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爸爸你拿了孩子之后,就给了别人,这叫分享吗?一是孩子不自愿,二是这个东西是给到他人所属了,三是孩子并不感到愉悦。

仔细一想,我觉得爸爸的行为并不是“分享”。

那么究竟,怎么去给孩子进行真正的“分享教育”,而不是“伪分享”教育呢?

1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孩子需要

爸爸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孩子的“分享”,并不是一出生就具备的品质

分享行为是孩子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的表现,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只有当儿童达到一定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拥有产生分享行为的内部动机与机制时,才有可能做出分享行为。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越小就越“自私”,越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儿童正常发展会出现的现象。所以爸爸在培养孩子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3岁之前的孩子,在慢慢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所以他们的“我向思维”会很明显,因此让孩子在 3 岁以前建立分享的概念为时过早

这个阶段培养核心是让孩子懂得“独占”,让孩子对自己的持有物有绝对的安全感,只有懂得“独占”,未来才会分享。

4-5岁的幼儿,虽然在生理与心理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分享的真正含义。

在他们看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就是分享了,容易产生“分享意识过重、缺少物权意识”的现象。

所以这个阶段,继续强化“物权意识”就可以了,让他们明白“分享是每个人都可以玩,而不是送给别人。”

但是到了孩子5-6岁,孩子就会有口头上的“分享意识”了,但是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口头上说,不会去真正去做。

例如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他们会说“我们一起玩”,但是他们都会一直自己玩。

这时,爸爸可以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眼神、姿态等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强化孩子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2

慎用表扬和奖励等强化手段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天生就想成为好孩子,他们特别希望得到成人尤其是他们心目中有权威的成人表扬。

而在孩子心目中,父母跟老师,就是权威。孩子为了得到爸爸的赞许认可,会经常努力表现出他们期待的言行。

而如果爸爸总是期待“分享”行为的发生,孩子一表现出分享行为,爸爸就会表扬的话,孩子就会为了得到表扬或奖励,去进行“自愿/非自愿”的分享。

而这一切,都是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心中的“好孩子”。

所以爸爸切记,慎用外在表扬和奖励。因为当这种外在的表扬和奖励使用过度以后,孩子的行为会更多依赖外部环境,倾向于用外在动机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就难以形成自律的人格。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鼓励非非表扬的原因。否则孩子的分享,只是一种自我压抑,这并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3

爸爸的以身作则

最后一点,要求的就是爸爸的以身作则。

我们经常会强调以身作则这个问题,那是因为孩子最初学习的榜样就是爸爸妈妈。

如果你们都做不到,凭什么要逼孩子做到呢?

如果爸爸自己在生活中都没有做到分享,反过来却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愿意分享,又怎么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呢?

又怎能去要求和奢望孩子真正学会分享呢?

因此要让儿童接受良好、有效的分教育,爸爸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身的言行,自己首先做到愿意分享、懂得分享,在孩子面前做好分享的榜样。

UC说

我们不应该为了分享而分享,而应该是为了更好促进双方而去进行分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王玲,陈友庆.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现代幼教,2007,(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