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鉴赏百赞经典小晓文字君

他们在苏州乡下

2022-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临湖风

文/王慧骐

王慧骐 生于扬州,现在南京生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个人著作二十余部。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我认识小蒋的时候,他大概在三十五岁上下。那一次我去苏州出差,住在南园宾馆,一个朋友介绍他来找我。肩上挎一个人造革的皮包,皮肤黑黑的,笑起来很憨厚。他家在苏州渭塘乡下。那个镇最出名的是珍珠,号称全国最大的珍珠集散地,天南海北做珍珠生意的全往那儿去。不过小蒋不做珍珠,在一个村办企业跑供销。每天开辆面包车往返于苏州、无锡之间,早出晚归。他在的那个企业做一种冲压配件,企业的效益蛮好,老总看他特别卖力,所以每月给他的报酬相当不错。

小蒋自小就能吃苦,高中毕业后曾去安徽当过几年兵,干的是铺路造桥抗洪抢险一类的活。从部队复员后回乡干过一段文书,后被派到一家乡办厂做会计。由于人老实,性格却又耿直,看不惯的事不肯放在肚子里,最后同厂长红了脸,走人了——去了那个是他亲戚做老总的村办厂。在那儿倒是踏踏实实做了近十年,后来碰上一个机会,他觉得人生总要拼一把,自己也要做老板!于是,批地皮,建厂房,进设备,请师傅,大小事儿全他自己来。建厂房那阵,他硬是一个多月没回家,每晚和衣睡在工地上。后来我们熟悉了,他经历过的不少事情都对我讲起。记得当时我就鼓励他,把那些日子里发生的事捡自己感受最深的,原原本本记下来。他听了我的话,后来整理出了一本书。他最初见我的那次,就是拿着写家乡风物写自己童年的文章,找我给他修改并帮助发表的。那时我正在一本刊物做主编。他热爱写作的痴迷劲,一般人都比他不了。厂里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要他操心,他居然就能见缝插针,每晚都趴在电脑上敲出两三千字来。不光在当地报纸上零星发些作品,基本每一年都会正儿八经地出版一到两本书。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小蒋建在阳澄湖边的那个厂子现在已挺见规模,设备和产品也都经过了好几轮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更要紧的是接班人让他也带出来了,那是他唯一的儿子。小伙子人很聪明,在南京读完大学后,先在苏州一家外资企业干了几年,积累了一些生产和管理上的经验。开始还不太想接这个班,父子俩为此有过一段时间不短的磨合。说现在已经全面上手了,小蒋承认很多做法比他这个老子强。自己也快60岁了,接下来打算回家抱孙子了。

另外,通过小蒋我还认识了他高中时的一个同学小徐,两个人的经历也有相似之处。小徐的家在另一个乡镇,父母亲都是种田的。高考连着几年都没能成,后来去了一家县属企业做电焊工。等他把技术学到手做了师傅后偏偏赶上企业改制了。又折腾了几年,最终还是自己搞了一片厂子。利用手上的技术,专做锅炉焊接,也还蛮有市场。有趣的是,“近朱者赤”,小徐也喜欢捣鼓写点文章。写他身边的人,厂里那些工友们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让他产生表现的冲动。年纪同小蒋差不多,寻思着也要有个接班人了。女儿大学毕业后,已在城里的一家政府部门工作,好在女婿是学工的,跟他这个老丈人也算合得来,这副担子将来就丢给他了。

和他们的上一辈不同的是,他们不再靠着自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他们办厂,做一点实业,一方面找到了自己谋生的路子,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多少作了贡献。当然这种有别于前人的改变,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这样的人生虽算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脚踏实地的。他们虽都没能读上大学,但他们不甘于没有文化,不甘于精神生活的贫瘠,通过读书,通过劳作之余的笔耕,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和当下这个时代进行着一种热烈的互动。

他们勤勉而朴实,在他们手上开始的那些事情,他们的后代还会接着往下做。一代代的人在写属于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把自己的历史都尽可能写好了,那他们所站立的那片土地,也就会变得更强大也更美丽。

左小蒋右小徐

注:于《扬子晚报》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