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72677/54e640dfa9b2879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72677/e92900e526b5f4cf.jpg)
昨天和老家的两位长辈通了电话,一位是本家的叔父,我们叫七爸,他在我们本族中排行老七,也是最小的一个长辈了,他在高店中学当教师,我和他的联系并不多,他的电话我是从和他年龄相仿的堂姐那得到的,据说他们上学的时候他和堂姐曾经同班同学,我说那咋叫还能叫七爸吗?堂姐说她一般叫七爸小名,年龄不远就好沟通些,用我的话说中间那代沟就不显得那么深了,和七爸加了微信聊了聊村子的历史等等,七爸给我提供了一条信息就是我们王姓祖上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上网搜了搜这方面的信息就多的泛滥了,对我来说这条信息远比祖辈墓碑上的信息又延伸了一步。不过我也想到了只能是到这为止了,在往前究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七爸也说到原来最早是有家谱的,后来遗失了。七爸问我为啥突然对老家感兴趣了,我建议七爸组织长辈们把家谱家史整理写一下,要不像我这年过半百的后辈除了南吴邵三个字啥都不知道了。
另一个电话是我现任的村干部,他姓袁,是我们东边袁家道村人,他介绍说我们南吴邵村有七个组,北吴邵村有八个组,18年县上把这十五个组合并成了现在的吴邵村,现在整个村有人口三三三百多人,其中原南吴邵的二三四五组为王姓居多,其他诸如袁家道,齐家道,李家道都是以首姓居多,我们王家在南吴邵是主导的大族。现在也不及千人了。现在从南吴邵到北吴邵到整个合并后的吴邵村,都已经没有一家吴姓和邵姓了。这些信息后面在七爸那也得到了确认,在我记忆里我们家族所属是南吴邵四队后来叫四组,我记得我们村子西面先是一个比较大的碾麦场,小时候感觉很大有子校操场那么大,夏天的时候各家都在那晒麦,秋冬时节上面都是各家的麦草垛子,我们常在那里面玩藏猫猫打仗等等,碾麦场西边是个很大的涝池,涝池西北边台子上有村庄,那是叫三队再往北是二队,大家习惯把那边叫西场或老庄,我们四队在涝池和碾麦场的东南方向,我们四队南边是五队。七爸介绍说虽然都姓王,但西场老庄那边的二三队是同族,我们四队和五队是同族。
小时候跟着同村里同龄的小伙伴们玩耍在村子周围疯跑,现在除了本家的表哥表弟能记住名字外,其余的都记不住了,但是却有儿时的伙伴记得我,前几年有次陪父母回老家,就偶遇一个同龄的伙伴,他掏出烟给我,我说我不会吸烟,他用浓郁地道的方言说卓卓这阵这么腼腆,岁回不是这样子么。还讲了我们儿时的趣事,只是在我的记忆里都模糊的没有啥踪影了。记着我们常常穿过碾麦场和涝池到西边的老庄去耍,那边的房屋感觉要比我们这边的好一些,我们这边土胚房多些,老庄那边房子的砖雕石条就比我们这边的多了些,这些年附近翻建的许多老宅院,我都去看过,陪父母在凤翔的周家大院游览时,父亲也说过过去西场老庄这边的财东家也和这差不多,现在想西场老庄那边可能就住着过去的财主吧,条件要比我们队这边好些。不过现在回去西场老庄碾麦场涝池,及周边的饲养室大大的皂角树等都已经没有了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