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书
我很喜欢把自己买来的书当成自己的笔记本,直接就在书上进行写写画画和总结归纳,但是偶然有一次阅读到老师的《老子的心事》第一辑纸质版的时候,我问,为什么你的书没有任何痕迹呢,老师说什么我忘记了,很惭愧,但是大致是保护书,舍不得画,想要它完整的意思。
今天在读老子的心事的时候,只读了绪论,有两次想要在书上勾画,每次兴至又抬起了笔尖,我想,我舍不得画了,真正要记得就背下来。
舍不得在书上做标记,舍不得勾勾画画,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书的完整性,一方面是为了生起对书籍文化的恭敬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传给下一个人看,同时也是为了整本书内容的连贯性,况且能够让人总想画重点的书整本书都是重点。
老师的书很干净,除了边缘有翻过的痕迹以外,让我得到了新书一样阅读硬体验。
今天阅读完本来想写一写“曲则直”,之前的道德经都是按照章节写,写得很潦草简略,现在按照句子写,希望可以把它写的更加精致,能够给我的同龄人和其他朋友一些感触和体会。
同时,我的内心也有些后悔,过去写的时候,我还是有偷懒的想法,没有一次性的用一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我也深深地意识到态度的重要性,即便是内心不想做也要告诉自己好好对待,认真对待,这样才能把自己矫正回来。
晚上回到宿舍,看到自己摆在桌子上的《八万四千问》,觉得收藏他们很有价值,但是又觉得这样的正知正见好书放在桌子上当个摆件满足自己的收藏欲望有点可惜了,我就在闲置群里发信息说“好书流通,2rmb”,本来也不是为了盈利。
没想到还真的有学弟学妹来要,我说 “你是学佛的吗?”
对方说,“不是,但是我想看看”
我模仿着老师的语气说:“宗萨的书正知正见,可以看看了解了解”,随后我又拍了个目录给他。
他说,“嗯嗯 我就是想看看了解了解佛学和修行,空性的事。”
不一会他问我,我可以用自己的书和你换吗?只不过我的都是理财和心理,“我觉得心理学不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别人,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我也很喜欢道德经原著,只是没有看完”
我说,“佛道还有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是真正的瑰宝,能够慢慢看就很受益了。”
听到这里,我大概也明白了,佛法在对治烦恼和心理问题上会给他惊喜的,不过既然他都感兴趣能够把书带走也能够看下去,希望他以后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烦恼。
最后他给我的书是孙子兵法,虽然还是八万四千问对我的影响更大,我也更喜欢,但是我更想他能借此机缘流传出去,说不定未来他也会将此书在流传出去。
读书是为了明智,明智不在思想,在行为,虽然我有点舍不得我的书 ,不过,既然他能够利益别人,这才是我要的,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