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2024-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华华素语

华华日日杂记--2024.4.28


作为父母,你说的话,你家孩子会听吗?

我家的情况是不太会听,他只听他想听的,不想听的他还会反驳我们,有时候惹得我们火冒三丈。

原本今晚是要和369班战友共读《父母修炼记》,不料组织者有事冲突临时取消了,那我就自行阅读了第四部分第二章的内容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主要包含三个内容

一、“以情动人”,让孩子愿意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有一种错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理智的影响,所以热衷于讲道理、说原理,最后却发现唯有“以情动人”才最有效。

如何做到以情动人?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注意沟通,让孩子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情感需要,在沟通前清楚地告诉对方,你想要沟通的内容就是对方会更有安全感,因为人的恐惧,很多时候是来自未知的事物。

比如书中举了一正一反两个例子:

正例:

我今天要跟你谈谈你目前的作业情况,目的是了解一下你对作业真实的想法和你的学习障碍在哪里。了解这些后,看看你的作业是不是需要调整,总之我不想让你每天因为作业的事情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

反例:

“你过来,我要问问你作业的情况,你们老师说你最近总不交作业。”此时孩子不知道你要干嘛,想着你是不是要批评他,这个时候他就会进入防御阶段,就会敷衍你,要不然就沉默,然后父母就更生气:“你看看你,怎么回事,我又不是要骂你,好好问你,你一副这样的态度,给谁看呢?”

2.欣赏认可,让孩子感觉被肯定

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取得多少成就,都希望被人认可。所以当我们在和孩子沟通前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时,先在头脑中搜索一下孩子哪些可以被你欣赏和肯定的地方,哪怕一点点,我们也尽可能去搜索。当欣赏和肯定出现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更加柔和放松一些。

3.懂得接纳,让孩子有归属感

被一个人或者团队接纳的归属感,是群居的人类共有的情感需求,孩子也需要被接纳。我们来体验下以下两种感受,你更喜欢哪个?

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我的情绪,因为你对我很重要。
你爱干嘛就干嘛,反正到了18岁,你自己对你的人生负责,过好过坏都跟我没关系。

4.注重鼓励,让孩子感到希望

在《人类简史》中提到智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智人有能力看到眼睛看不到的未来和希望。

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要注重鼓励孩子,从正面让孩子感觉到希望。对于孩子来说,失败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人生经验,而且只有从失败中获得鼓励并走出失败,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积极的沟通

没事,没考好没关系,我告诉你,我高考前,在最后三个月的时候数学还考不过呢,但是我每天根据老师的要求做习题,你猜最后三个月我数学提升了多少分,整整提升了30分。

消极的沟通

你看看你这样下去怎么行,数学成绩这么差,想提高肯定来不及了。

5.明确责任,让孩子承担任

在工作和家庭中,如果工作和责任彼此都非常清晰,我们是愿意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出现抱怨拖拉等不良情绪时,往往都是因为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清晰地感受到做某些事情(比如学习)是分内的事,而不是为了父母做或者做给某些人看。

只有让孩子明确的责任,他们才能更有兴致去做相应的事情,减少拖拉或者闹脾气的情况出现。

二、“莫要抬杠”,管理孩子的意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哪怕双胞胎也各不相同,而这种不同之一就是意识的不同。

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首先要在意识上统一,否则就是各讲各的,继承压强,因为再讲一件事,其实是在讲两件不同的事。

比如:

爸爸:你怎么回事?这么晚还不写作业?
孩子:我哪里没写?我不是一直在写吗?

爸爸的意思是“晚了”,孩子的意思是“写”,两个人势必无法沟通。这个时候,要通过客观性描述来统一双方的意识。

客观性描述就是对事实的描述,什么是事实呢?事实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情绪体验到的、身体触摸感受到的事实,不是我们想当然认为的。

看看客观性描述沟通是怎样的

爸爸:现在已经10:00了,你的作业现在写写了两页,你今晚准备几点完成作业?
孩子:我一直在写。
爸爸:从7:30~10:00,两个半小时写了两页,看看我们的作业还有几页?

在上面的对话中,是有关事实的对话,这些事实双方肉眼可见,可以用数据描述,这个时候才可以沟通。

当然所有的对话都在满足情感的状态下进行,否则容易变成“抬杠”。

三、“抓住需要”,回应孩子的诉求

父母对孩子的很多行为感到疑惑,觉得孩子很难被取悦。例如,孩子想买一双鞋,不给买,他很生气;可是给他买了,他也不见得有多么高兴;你为了他事事小心,他依然对你不满……

其实这反映出一个问题:父母给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所以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

在生活中,我们除了为达成某种目的,需要跟孩子沟通外,也需要通过交流、对话等方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不同,在沟通的形式上要就事论事,但在内容上要针对孩子内在的真正需要作出回应。

为人父母,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想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教育不是一场通关游戏,而是一座守望远方的灯塔,育人先育己,相信孩子们都是有能力成为他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