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田螺
文/菇凉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94944/0de5ba22c2b8bde7.jpg)
特意休息了两天陪娃,早上先生坐在河边钓鱼,打算做蒜爆鱼吃。我们一家人围在旁边看,儿子注意到看着河边石堆上吸了很多的海螺,忍不住摸了一些,小心翼翼放在塑料瓶子里。
先生看不过去了说了一句:“别摸了,这边的小,等下带你们去桥下摸点去。”
说起上次去大桥底下摸海螺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那时一家人在桥下摸了小半桶的海螺。由于天气热,没有储存好。等到准备做的时候才发现水已经起泡了,不得不狠心丢掉。
大桥底下的风景已与四年前不同,最近接连不断的大雨,将原本搁浅的石头都埋在了水里,依稀露出石头的小脑袋,在水面上呼吸。随着一阵针波浪,小石头时隐时现。
水面也不似从前一般清澈见底,特别浑浊,无法目睹水的深度。只得卷起裤腿,在河边的柱子底下摸了一圈,可能水来得太突然,吸附的海螺很少。
摸索了一会婆婆总结出了经验:“在水底直接摸可以,还不少,随便几下就能摸一把。”
由于不清楚水的深度,只得让孩子待在岸上观看。孩子急得不行,一会跑我旁边,一会恳求想下水,无奈我们只得丢些大的贝壳转移注意力。
不一会三个人我们便摸了小半盆之多,带了娃娃回了家。先生与儿子负责清洗。
第二天换了好多次水,清洗了数十遍终于才把田螺清理干净,随后拿出简刀钳子等工具,把田螺的尾部一一剪破,剪完感觉胳膊和手已经酸涩,果然,越是好吃的美味,越是要付出一番辛苦。
先生负责掌厨,放入很多的花椒,八角,香叶,大蒜,啤酒,火锅料,辣椒等等调料。历经半个多小时,一盆香辣可口的田螺出锅了。
孩子老人直说比饭店卖的好吃,既干净肉质又鲜嫩,入口爽滑,回味无穷,半盆海螺被一扫而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94944/7cf8b2a91ec6650f.jpg)
说起摸海螺,小时候的暑假真是没少摸。那时老家的村子里,有很多的大水坑,里面种了很多的莲藕,每天夏天都会开出美丽的荷花,我们都会把靠外的荷花与荷叶给拔掉,把玩与遮雨。
假如你蹲在荷花的叶子下面,随便掀起一个荷叶,底下保准吸附了一个个鲜美诱人的海螺,连同荷叶的根部,都吸附了大大小小的海螺。
我们都会大的海螺包起来,拿回家,吵着闹着让父母炒给我们吃。
那时候一毛钱可以买很多东西,最初吃的海螺都是一毛钱一包的麻辣田螺。很辣,辣得不行,但是越辣,就越上头。停不下来,小时候的麻辣田螺也算是童年里让人难忘的一个零食。
田螺属于水产品,肉质鲜嫩脆爽,极具特色,据说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钙元素,对人体大有裨益。当用麻辣的辣椒烹饪之后,田螺当中融入了辣椒的辛香和爽辣,极其刺激味蕾,在最初的麻辣之后口中仍留下了不散的爽香。
听说中国人吃螺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螺蛳,是小吃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鲜,拾食螺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2500~3000年前的《国语》
当时的吴地境内大荒,市无食粮,国库空虚,老百姓就迁往东海之滨,以蒲赢为食。
蒲赢,即蚌蛤、海螺一类的贝类海鲜,三国时《魏书》也有类似的记载,连年天旱岁荒,民人相食,袁术在江淮一带率兵征战,下令拾蒲赢为食。古代的螺个头不逊蚝蛎,一个消饥,两个管饱,据南北朝时期文献记载描述当时的田螺大如梨橘,小如桃李。
贫民食螺消饥,官人食螺尝鲜,诗人食螺则是品味。
唐代洛阳诗人刘禹锡游历洞庭湖,尝遍时鲜风味所,唯独对螺蛳念念不忘,即兴写下了“白银盘中一青螺”的佳句。
田螺上得大堂,下得排档,是让人吃来忘不掉的野味,是吃了就上瘾的美食。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94944/57457bbc257b16a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