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微信,我们不熟悉的战争
2010年10月19日,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社交软件Kik登录苹果商店和安卓商店,它可在本地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因功能简捷而具有病毒传播性,在短短15日之内,吸引了100万的使用者。雷军是中国的第一个仿效者,他仅仅用了一个月的开发时间,在12月10日发布了第一款模仿Kik的产品——米聊。他派人去深圳的腾讯总部打探,看有没有人也在做类似的产品,传回的消息让他放心,“如果腾讯介入这个领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被大大降低,介入得越早,我们成功的难度越大。据内部消息,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的时间”。
雷军没有发现偏居广州一隅的张小龙。在腾讯主管邮箱业务的他几乎同时盯上了Kik,他带着一支不到十人的小团队——其中两个是刚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用6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第一代研发。2011年1月21日产品推出,定名“微信”。
微信的开屏界面是张小龙亲自选定的,“我们的设计师给出了好几个方案,其中一个是月球表面图,有很浩瀚的宇宙感,我建议改成地球。上面是站一个人、两个人还是很多人,也讨论了一阵,最终决定,只站一个人”。
这就是后来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微信开屏界面:一个孤独的身影站立在地平线上,面对蓝色星球,仿佛在期待来自宇宙同类的呼唤。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背靠腾讯强大的社交资源,张小龙“猎杀”雷军。就如同所有美国互联网产品的中国化改造路径一样,脱胎于Kik的微信很快迭代进化,分别上线了图片分享、语音聊天、“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持续的迭代让人惊喜连连却也引来各方的争议。在某个版本上,张小龙让同事在启动页上加了一句话:“如果你说我是错的,你要证明你是对的。”到7月,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微信的日增用户数一跃而达到惊人的10万以上,用张小龙的话说,“这个功能彻底扭转了战局”。
微信的意外火爆,让陷入微博苦战的马化腾一下子得到解救。在过去的一年里,3Q大战让他心力交瘁,而新浪微博的狂飙崛起更是让他感觉到社交话语权旁落的致命危机。他在腾讯微博上投注了巨大的热情,腼腆的他甚至亲自出面拉人开博,可是经验又告诉他,能够战胜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个微博。而此时,微信的出现,则让他瞭望到一个新战场,他称之为“腾讯登上移动互联网大船的第一张站台票”。到年底,微信的用户量突破6000万,马化腾对部属们说:“微博的战争结束了。”